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也是出于安全、环保、资源和经济等因素。 钴、镍、锰、锂是战略性、不可再生、稀缺资源。 我国钴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1.13%; 我国镍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3.0%; 中国锂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7.1%。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约有75%的锂(占全球总量的46%)和76.6%的钴(占全球总量的44%)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年。 动力电池领域消耗大量锂、钴。 。 合肥国轩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昭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可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每年20%的锂、25%的钴、11%的镍的资源需求,缓解我国新能源关键原材料对国外的依赖。
2021年以来,由于动力电池需求不断增加,锂资源价格持续上涨,这也改变了原来只关注镍钴资源的回收模式。 同时,也带动废旧电池总价值不断增加。 显而易见,报废动力电池已成为回收企业的目标。 电池制造商、车企、第三方公司等不同性质的企业纷纷加大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数据显示,2018年,登记注册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2160家。 2020年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4500家。 2021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激增至2.22万家。 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达到3.8万家,这使得我国活跃或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达到7.8万多家。
例如,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强电池材料的回收利用。 资料显示,宁德时代镍钴锰回收率已达到99.3%,锂回收率达到90%以上。 2035年之后,宁德时代将能够通过回收退役电池材料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此外,国轩高科、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动力电池厂商和锂矿企业也在布局动力电池回收。 车企方面,蔚来资本宣布领投综合电池回收公司锐龙科技A轮融资,布局废旧电池采购。
数据显示,2023年9月,我国注册“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已达11.2万余家。
溯源扑朔迷离,“正规军”不如“小作坊”
从规模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机遇巨大。
预计2026年我国废旧锂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此外,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2026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突破,废旧电池回收行业中长期将有较大增长空间。
但动力电池回收仍面临不少问题。
例如,信息可追溯性问题困扰着回收公司。 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钱小龙指出,“目前我们在二次利用领域遇到了很多问题。 由于渠道商和回收体系的不同,回收电池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状和问题。”
另外,由于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太多玩家突然进入该行业,导致行业不够规范,出现更多问题。
“如今,材料技术正在大规模发展,各种新技术都会被运用,这又给回收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苏州博萃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林晓表示,前端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新型原材料,对于后端来说是黑匣子。 “废旧电池本身是一种高端材料的复合体,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将其视为低端资源的混合物。由于管理方法和资源的原因,市场被错配。”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而另一方面,正规的回收企业数量却稀缺。 数据显示,工信部自2018年起公布了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资质企业“白名单”。目前,仅有4批88家企业获得回收资质,其中分级利用35家,分级利用47家。回收利用6个,综合利用6个。 家。 与目前约11万家回收企业相比,这个数字太少了。
“百亿规模的市场有十万多家企业,但规模较大的企业只有一两百家。工信部白名单上的企业只有88家,大部分都是他们都是小作坊。”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人士张军告诉盖世汽车网,“基本上,报废电池不到四分之一进入白名单企业,近四分之三的废旧电池被小作坊、小企业消化。”
正规军无法与“小作坊”竞争。 不久前,盖世汽车走访了一家列入白名单的回收企业,发现其电池拆解线和组装生产线并未运转。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拆解线若正式投产,每年可处理数万吨退役动力电池。 但该生产线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开工率不足50%,总回收量不足300吨。
这背后的原因是利润和规模的问题。 与正规企业相比,“黑市”小作坊拥有自己“特殊”的电池来源,回收工艺简单粗暴,能够以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这对于需要规模化来正面公平竞争的正规企业来说显然是困难的。
“小作坊综合回收的毛利率在60%左右,远高于专业回收公司的25%-35%。” 王军表示,如果小作坊回收同样数量的动力电池能赚60元,那么专业的回收公司只能赚60元。 可以赚25元。 “巨大的利润是小作坊火爆的核心驱动力。”
但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小作坊”只是为了盈利,实际上并不具备拆解甚至拆解回收电池的能力。 他们不仅缺乏相关资质和监管,还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污染风险。
标准化发展刻不容缓
德勤管理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全球报废电池和生产废料的数量预计将以43%的复合年增长率上升; 预计2025年后锂资源供需缺口将逐步扩大,2030年达到145万吨碳酸锂当量。
研究机构在《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中也预测,到2030年,整个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3.6亿元。
面对这样的市场规模,动力电池的标准化发展刻不容缓。 国家发改委机构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表示,要进行准入管理,制定严格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张德源强调,再生资源行业的典型特点是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不良企业驱逐优秀企业。 “小公司能做的事,大公司做不了,违规的事,合规的公司也不能做。” “别让他拥有8万家企业,设立800家企业可以吗,这样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就很难在市场上生存,避免恶性竞争?”
从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来看,民生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明奋认为,电池制造商、电池材料供应商、整车厂及经销商、再生资源利用第三方企业四种商业模式可以强化三种回收模式并存,或许是解决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中包括共享换电模式:通过掌握电池的所有权来控制电池的走向,保证电池的有效回收,例如BaaS(即电池租赁服务模式)。 互联网+回收产业联盟模式:建立独立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构建共生、共享、共赢机制。 流网回收模式:物流公司具备电池等危险品运输资质,依托业务网络提供渠道资源。
总体而言,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标准化问题。 正如张德元总结的那样:一是通过标准和法规完善标准,让正规企业变得更好;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让小散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三是加强共享网络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