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2,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事实上,在总理考察氢能相关产业链企业之前,习近平主席也表达了对川渝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担忧。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 在听取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表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要科学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推动水、风、光伏、氢、天然气互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对四川、重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出批示。 氢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氢能在川渝新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西部氢能产业发展的双引擎,未来川渝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能否快速腾飞?
川渝发展氢能区位优势
随着示范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推进,五大示范城市群以外的多个省市也积极出台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明确了量化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根据各省、市、地区的特点,制定路径。 ,为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拓展注入新活力。
川渝地区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 在上游制氢过程中,川渝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生产绿色氢气。 当地拥有城市群水电装机8000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7000万千瓦,年剩余调峰水电达92亿元。 水电年绿色制氢潜力达到约15万千瓦时,可满足约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年用氢需求。
同时,还有工业副产氢和天然气制氢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补充。 在中游核心零部件领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催化剂、碳纸等8个主要零部件中的7个已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政策方面,四川省政府于2020年9月发布《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2025年目标:燃料电池汽车(含重型卡车、中轻型物流车)应用规模、公交车)达到6000辆; 氢能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各类加氢站60座。 培育了25家国内领先企业,涵盖氢能生产、储存、运输、综合利用等领域。 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发布2022年《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重点建设成渝氢能走廊,同时大力发展氢能走廊。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年,年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达到1500辆,建成各类加氢站30座。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目前,川渝地区聚集了200多家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涵盖制氢、储运、加氢、燃料电池、整车、制氢等各个环节。测试等,并已实现工业化应用。
例如,在氢气制取和储存方面,天一科技旗下西南研究院的焦炉煤气等含氢混合气源提纯分离氢气的技术和工程开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亚联高科自主研发设计了国内首套天然气综合生产系统。 制氢装置; 成都深冷液化设备有限公司已完成5t/d氢气液化总体工艺包设计及设备设计,正处于项目实施阶段。 液氢储罐即将完成研发和试制。 在燃料电池方面,东方电气成功掌握了燃料电池重要部件膜电极、电堆、系统集成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拥有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在下游应用环节,自川渝两地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和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以来,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处长刘克表示,截至2023年6月,已投入运营燃料电池汽车695辆,建成加氢站24座。 力争到2025年,累计投入使用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配套建设30座加氢站。
川渝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战略增长极,一定程度上也肩负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优化的重要任务。 丰富的氢能资源储备、突出的制氢优势、健全的产业链支撑,也让川渝在五个示范城市群之外的呼声更加响亮。
但川渝地区要真正成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首先,川渝地区产业链布局分散,区域协作有待加强。 目前,成渝地区终端氢能应用与上游氢能供应尚未形成有效协同,对现有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未形成良性互动效应。 如果成渝两地能够有效实现产业耦合,必将极大推动区域氢能产业成为国家高地。
二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市场运行基础薄弱。 目前,成渝地区加氢站缺乏已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一大短板。 我国氢能汽车的应用主要是中长途物流运输车辆。 成渝地区已开发出一批燃料电池汽车。 ,涵盖多种车型,但总体促销数量有限,行程规模尚不可知。
最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产业政策有待落实。 近一年来,国内电解水制氢产业发展迅速,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初级阶段。 成渝地区水电、风景等丰富自然禀赋尚未充分发挥,规模化绿氢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进一步释放。 成渝地区尚未纳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示范应用补贴主要由市、区两级提供,产业整体规模难以提升。 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总体来看,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四川、重庆工业发展情况时,都提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 在“双碳”背景下,发展氢能成为当地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丢掉包袱,投入氢能上阵,未来川渝地区的氢能产业将会迎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