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氢能需求提升产业发展转折点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拉动了氢能需求。 世界各国对清洁氢能源的兴趣逐渐增强。 主要经济体根据各自的产业传承,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氢能发展战略,扩大氢能逐步完善的经济价值。 加强可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制氢,建设方便向终端用户供应氢能的基础设施,开发更加多元化的氢能应用场景,从而激活氢能供需的良性循环。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氢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日本是氢能领域全球发展标杆,欧洲在清洁氢能技术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之一。 多年来深耕氢能研究和产业拓展,并投入巨资。 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能和燃料电池市场,到2040年,氢能或可支撑我国10%的能源需求。 多项稳步增长的指标表明,氢能产业发展拐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氢能产业具有万亿元规模潜力。 作为可行的能源和经济增长动力,规模化生产、降低储运成本、创新应用场景是氢能进一步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 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氢能源战略。 地方政府积极出台氢能规划,加大对氢能产业的补贴力度。 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氢能产业的发展。 通过示范城市群的引导,在不同梯度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各地积极抢占氢能发展轨道,一批产业集群加速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利用氢能描绘面向未来的“零碳”中国蓝图。

01 中国特色氢能战略路线图

根据氢的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氢能源一般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灰氢”是指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生产氢气。 制氢成本低但碳排放量大; “蓝氢”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生产氢气,结合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 ,碳排放强度较低但捕集成本较高; “绿氢”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生产氢气。 制氢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但成本较高。 我国氢的主要来源是煤制氢,国外氢的主要来源是天然气制氢。 以此为基础,应用端设备可以运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逐步完善。

绿色氢能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理想目标。 中国能建、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北京能源、深圳能源等央企加快布局绿色氢能项目。 我国氢能供应中心和消费中心呈反方向分布。 在资源方面,存在“西富东贫、北多南少”的格局。 但从需求角度来看,却恰恰相反。 氢储运在氢能产业链中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当前,我国正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探索多场景高效利用、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等方式,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氢能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氢能产业Rim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氢能制备方面,华北、西北地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电解水制氢成本企稳下降; 氢能储运方面,以20兆帕气态高压氢储存和高压管束拖车运输为主,液氢及管网相关试点项目已开始推进; 在氢能加氢方面,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35兆帕智能快速加氢机、70兆帕加氢站技术逐步突破; 在多元化应用方面,交通领域是突破口,其他领域发展迅速。 氢能除了在传统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外,还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其他领域稳步推进试点应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和应用市场。

02氢能生态系统逐步发展

发展氢能是我国深度脱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家层面氢能产业总体政策指引稳定高效,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补贴细则,引导整个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不断推动政府+企业项目的实施,给行业带来蝴蝶效应。 改变。

集群生活__集群式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在示范应用方面,我国持续开展氢能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初步打通“生产-储存-输送-使用”的氢能全产业链。 地区层面,北京、上海、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南、浙江等省市均明确提出,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目前,广东是氢能产业的主要产地。我国氢能产业大省,拥有氢能企业400多家,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企业覆盖氢能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着。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山东制定出台标准,全面规范加氢站建设。 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加氢站30座,力争打造氢能应用领域国家标杆项目。 天津正在积极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初步形成制氢、储运、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示范应用的产业链布局。 上海已形成制氢、储氢、商用等产业集群,不断探索氢能创新应用场景。

通过成本效益挖掘氢能潜力并建立新的应用市场与扩大氢气生产规模密切相关。 可再生和低碳氢尚不具备与化石氢相比的成本竞争力,但可再生氢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 确保完整的氢能供应链服务于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同时,业界普遍认为氢能产业生态系统将沿着渐进的轨道发展。 不同行业领域、地区的需求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发展速度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行业解决方案。 计划。

03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在等待机会

氢能产业周期启动以来,绿氢生产成本逐渐具有竞争力,绿氢应用领域有望扩大。 氢燃料电池是绿色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交通领域利用氢能的重要方式。 随着上游制氢成本下降以及国内外政策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加氢和储氢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的稳步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将从商用车扩展到乘用车。

集群生活_集群式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意义_

与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相比,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能量转换效率高、续驶里程长、冷启动能力强等优点。 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IE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为7.21万辆,同比增长约40%。 其中,客车约占80%,卡车约占10%,客车约占10%。 预计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65万辆,2022年至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8%。

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对于氢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通过加氢站补充能量。 充足的加氢站和完善的氢气生产、储存和运输系统是燃料电池乘用车规模化的先决条件。 根据配套车型的不同,一座加氢站可满足20-1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需求。 据中石化数据显示,一座加氢能力为500公斤/天的加氢站每天可满足100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加氢需求。 我国正在推动加氢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2023年7月,国家标准委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年版)》,明确提出在加氢领域,将针对加氢站设备、技术和系统。 、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同时,我国正在有序推进加氢网络系统建设,支持利用现有加油站设施依法合规改造、扩建加氢站,探索加氢站等新模式集氢气生产、储存和加氢于一体的加氢站。 。 目前,我国运营的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广东、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北京等省市建成加氢站数量最多。 加氢站数量的增加将为国内氢燃料的后续增长铺平道路。 这为提高车辆普及率奠定了基础。

制造方面,我国已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原材料的生产能力。 在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国产化、规模化的背景下,成本降低空间很大。 在国家能源局设定的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的目标下,2022年至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增长率可能达到55%。 氢燃料商用车具有负载能力大、电池寿命长、运行效率高等优点。 它们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应用场景。 截至2022年底,氢燃料商用车占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99%。 但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10%,远远落后于已超过30%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

04川渝在示范城市群竞争中的优势

在地方政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各大城市群大力推动氢能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企业,打造、完善、强化产业链,探索不同产业阶段发展。

此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城市群为主导的“3+2”五大燃料电池汽车政策支持示范城市群格局。 川渝、山东、浙江、湖北、山西等主要城市群也在积极布局氢能发展战略。 通过明确量化目标、重点任务,结合各省市特色实施路径,搭建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 扩张注入新活力。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川渝地区在地理位置和氢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在政策+产业链发展+下游应用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潜力。

集群生活_集群式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意义_

川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战略空间布局合理,可再生能源丰富,发展优势独特。 川渝地区打造以成内渝为发展轴的成渝氢能走廊,发展以成都为核心的氢能产业。 ,带动内江、自贡、乐山等沿线城市打造坚实的产业链。 近年来,四川持续实施氢能投资项目。 成都坚持共建圈层、强化链接的思路,依托本土标杆企业的技术领先,加快引进和培育更多氢能源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强链接。 通过开发两江氢能、九龙坡氢能高地,重庆进一步形成生态链闭环,进一步增强城市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川渝地区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 在上游制氢过程中,川渝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生产绿色氢气。 当地拥有城市群水电装机8000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7000万千瓦。 年剩余调峰水电达92亿千瓦。 届时,水电年绿色制氢潜力达到约15万吨,可满足约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年用氢需求。 同时,川渝地区还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和天然气制氢作为重要补充。 在中游核心零部件领域,川渝地区在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催化剂、碳纸等方面掌握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在下游应用环节,成渝地区已实现近5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示范应用,并建成近20座配套加氢站。 川渝地区聚集了200多家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涵盖制氢、储运、加氢、燃料电池、整车、检测等各个环节,并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不少地区重点发展氢能产业,对于产业链各参与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成都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推进产业圈强链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特别提到要在成都打造中国“绿色氢能之都”。 成都目前聚集了东方氢能源等国内外知名骨干企业,涵盖制氢、储运、加氢、燃料电池、整车、测试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与郫都形成集群彭州市、龙泉驿区作为氢能产业主要载体的发展格局,未来前景广阔。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