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股份“跨界”进入光伏,瞄准的是分布式这片“蓝海”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2,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笔者获悉,近日,A股上市公司星光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星光发展拟投资3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星光能源”,主要从事投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与运营。 维修服务。

星光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斯诺莱特”,是2006年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老牌照明企业。星光“跨界”进军光伏,瞄准光伏“蓝海”分布式光伏——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超集中光伏装机成为主力军。

星光并不是唯一一家致力于跨界光伏的公司。 9月以来,滨海能源、联盛科技、中国交通建设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宣布大举投资光伏项目或收购光伏资产。 其中,滨海能源一口气启动两个一体化项目,总产能122GW,总投资254亿元。 其嚣张气度堪比光伏龙头企业。

回望2022年,在光伏行业高景气的推动下,一年之内就有7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掀起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跨界光伏浪潮。 但如今,随着产能大规模释放,光伏产业进入过剩周期,市场形势今非昔比。 这个时候,这些依然一心要赶“末班车”的跨界玩家该醒醒了。

跨界光伏成为“救命稻草”?

许多跨境光伏企业都雄心勃勃。

例如,滨海能源规划了两个项目。 一是在包头开发区建设10GW光伏太阳能电池和5GW组件一体化项目; 另一个是年产15万吨工业硅、12万吨多晶硅的工业园区。 、40GW单晶硅拉制、40GW单晶硅切片等配套项目,覆盖了主晶硅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联盛科技专注于电池领域,瞄准相对前沿的异质结路线,规划总投资110亿元。 继年初宣布拟投资40亿元在四川眉山建设8GW异质结电池项目后,今年10月又宣布将在江苏南通建设12GW异质结电池项目,总投资70亿元。

相比之下,星光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不过,这些跨国企业的共同点也很明显。 他们的主营业务不景气,连续多年亏损,几经转型。 现在他们正在寻找另一根“救命稻草”。

雪莱特的前身星光有限公司最初主要从事照明业务。 自2014年开始转型,先后进军充电桩、无人机、智能包装设备、锂电池生产设备等领域。 然而,几年来,它不但没有实现业绩突破,反而陷入了投资失败、连续亏损的泥潭。

笔者查阅年报发现,星光股份已连续近六年出现非净利润亏损。 截至2023年9月,累计亏损18.17亿元。 期间,公司还因净资产为负两次被深交所发布“退市风险警示”。 重组更名星光股份后,业绩仍不理想,2022年盈利1938万元,但今年前三季度亏损708万元。

联盛科技前身为35互联,于今年9月11日更名。 2015年至2019年,35互联先后尝试转型汽车赛道和新能源汽车赛道,但两次跨界都不理想。 2019年,公司实际控制人宫少辉剥离了三五新能源的业务和资产。 2022年12月,控制权发生变更,联盛科技成为其控股股东。

由于连年亏损,滨海能源已五次易主,第三次转型。 其主营业务经历了最初的涂料(2003年之前)、热电(2003-2018)、印刷包装(2018-2023),到现在的光伏。

目前大股东旭阳控股于2021年以6亿元收购了公司20%的股份。此后,亏损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呈现扩大趋势。 2022年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4.15亿元,较上年下降15.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较上年-5700万元去年。 亏损扩大近80%。

持续的业绩低迷和多次转型失败,让这些企业渴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讲述新的故事。 享受着政策红利、风头正劲的风光新能源成为了最佳选择。 显然,投机、出走是此类企业的普遍心态。 然而,光伏行业已经到了周期的顶峰,还在疯狂涌入,这样的押注机会不是“运气”而是“命运”。

形势不对,他们选择了“撤退”

2022年是光伏跨界的热闹一年。 据统计,跨境光伏企业多达75家。 由于时间较早,一些真正寻求转型的企业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通过跨界光伏东山再起。

典型案例是骏达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曾主要从事汽车内饰业务。

2021年,骏达股份通过收购捷泰科技全部股权,成功转型光伏,进军中游太阳能电池领域。 一年内实现业绩扭亏为盈,跻身国内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前五名。

先一步的京运通、宏源绿能、双良节能等光伏设备厂商,利用行业高景气度进军上游(跨境硅棒、硅片生产),并依托他们的先发优势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 站稳。

然而时过境迁,今年下半年,跨界光伏热潮明显退潮。 一些企业看清形势,及时选择撤退或止损,抛售已开发和未开发的光伏项目。

8月起,水牛奶王黄石集团将安徽黄石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股权转让给陆彦飞及管理团队控制的公司,并注销控股子公司黄石晶华(广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基本退出光伏领域,回归水牛奶主业。

8月,印刷油墨龙头乐通股份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将投资47亿元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的投资主体由不低于股权40%,出资5%。 。

6月,奥维通信宣布终止与恩亿(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备受瞩目的跨界光伏上市公司已有近10家终止光伏相关项目和再融资计划。 他们为何选择主动出击?

在关于注销黄石晶花的公告中,黄石集团表示,“基于公司整体战略布局,为整合和优化公司现有资源配置,降低非乳制品板块经营管理成​​本”; 奥维通信在《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筹划的公告》中表示,“鉴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和谈判,交易双方未能就交易对价、业绩承诺、投后管理等交易方案达成一致,仅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

跨界光伏由热转冷,也与过去一年光伏行业低迷的市场走势不谋而合。 Wind数据显示,横向对比30余家光伏领域上市公司2023年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近半数公司营收同比负增长,超半数公司营收同比负增长。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

光伏企业增长“停滞”,高增长阶段已结束,跨界故事已无法讲述。 此时选择撤退,哪怕是“一地鸡毛”,也比以后失去胳膊和腿要好。

内忧外患,结局或许已注定

如今押注光伏还有机会吗?

从内部环境来看,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光伏行业的上升周期已基本结束。 今年以来,由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降价传导至产业链各个环节,光伏上市企业集体增长陷入停滞,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相当难看。

今年以来,产业链各环节已出现两轮降价。 目前硅材料价格再次跌至6万元成本线; 硅片价格也持续下跌,组件招标价格已跌破1元/W。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见底还为时过早,今年的冬天会比以往更冷。

残酷的价格战意味着各个环节都无利可图,不少龙头企业甚至开始清理产能。 如果卷到极致,大厂最终卷小厂,小厂卷新厂。 根深蒂固的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早已在行业内形成压倒性优势,无惧寒冬。 尚未站稳脚跟的新企业,一般一投产就会面临亏损的命运。

我们再来看看新进入的跨境公司。 虽然他们投入了数百亿的投资计划,看起来财大气粗,但他们真的有足够的粮草储备来度过寒冬吗? 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查看三个公司的财务报告。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联盛科技总资产18.68亿元,负债9.97亿元,净资产8.71亿元。 这样的家庭背景,支撑110亿元的总投资显然有些困难。

实力最小但野心最大的滨海能源目前总资产6.37亿元,负债4.05亿元。 负债率已经很高了。 不过,此次跨境投资规划的投资规模为254亿元。 钱从哪里来?

星光股份3000万元的投资经不起磨难。 虽然分布式光伏势头良好,但光伏电站开发属于重资产行业。 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需要数百万、上千万的投资。 平均投资回收期一般为7至8年。 根据星光现有的资金实力,能否继续运营还很难说。

当然,很多跨国公司并不是真正做光伏的。 他们只是想利用新能源的概念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 但可惜的是,这个“算盘”现在不起作用了。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今年8月,证监会发文明确表示,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将逐步收紧IPO节奏,引导上市公司合理布局。确定再融资规模时,“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资于主营业务,严格限制多元化投资”。 这意味着炒新能源概念是没有办法赚钱的。

综上所述,光伏玩家跨界的结局已然注定。 光伏产业是利国利民的产业,肩负着能源转型和生态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那些坚持长远主义、坚守初心、持之以恒的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 如果你还想通过投机赚快钱,就别再这样想了!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