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3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盖世汽车金系列奖评选围绕“中国新汽车供应链百强”主题,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芯片、软件、人工智能、动力总成电动化、热管理、车身及内饰等领域以及外装饰、低碳新材料十大子行业,评选优秀企业和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向行业内外展示这些优秀企业,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今年的金系列奖颁奖典礼历时232天。 经过近百万人参与网络投票和数月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百强”,表彰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顶尖影响力企业。
行业参与度加剧,60%企业争夺智力
在当前中国新汽车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以电动化为起点,低碳化、智能化已悄然成为下一阶段产业竞争的焦点。 许多企业正在进军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轻量化、低碳化、软件定义汽车等技术领域,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也在快速推进。 这一趋势在本次金系列奖中国新汽车供应链百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该奖项的100家企业中,有62家企业专注于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芯片、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速和渗透率放缓,为了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各车企逐渐从最初的续航竞争转向配置、快充速度、价格和成本。 因此,曾经被认为是高端汽车专属的配置,如自动驻车、AR-HUD、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等,正在迅速进入主流市场。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得益于核心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终端用户对智能汽车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持续提升,智能驾驶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在终端市场普及。 今年1-5月,国内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约为40%,成为当前主要驾驶辅助方案,而去年同期仅为28.8%,增长近10个百分点点。
随着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重视和支付意愿的增强,预计到2025年国内L2及以上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5%,L3级汽车将在2025年开始大规模量产。 2025..
因此,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普遍认为,未来3-5年将是全球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关键窗口期。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余承东甚至直言:“未来五年、十年,只有少数几家主要汽车厂商能够生存下来,因为随着我们迈向智能时代,投资规模非常大。只有成为巨人,才能支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决定未来的主战场。 以本次百强榜单中的智能座舱领域为例,聚集了博世、麦格纳、安波福等国际巨头,以及延锋、东软、德赛西威等本土零部件企业,还有华为等。 明星跨界选手。
此外,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据盖世汽车统计,截至9月30日,今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已披露至少201起融资事件,其中9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革命的深入,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数字化升级、消费方式数字化变革随之而来。 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彻底的重组和洗牌。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甚至领先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土品牌过半为本土品牌,中国力全面崛起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卡车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迎来70周年华诞,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这是我国在努力白手起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后不得不承认的痛点。 本土零部件企业起步较晚、技术空心化、人才储备不足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导致我国在传统汽车核心技术领域难以拥有话语权。 所以我们转战新能源汽车领域,希望在这个弯道上超越别人。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高举国产替代大旗,迅速崛起。 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外资企业,引领整个技术潮流。
“在核心部件控制方面,我国已建立了覆盖传统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器电控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电机、电控等,以及电动空调压缩机和智能驾驶底盘技术。 日前,在NDE集团、盖世汽车与欧美校友嘉定分会汽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3第十一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球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在汽车产业峰会上,华建新能源与SAE联合创始人辛军博士这样表示。
在此背景下,本次金系列奖中国新汽车供应链百强中,本土企业多达58家。 除了前面提到的延锋、东软、德赛西威、华为之外,还有敏实、中鼎、君联智行等熟悉的本土面孔。 此外,还有百度、科大讯飞、江波龙、普华基础软件等跨界玩家,以及飞格智能等优秀本土新锐品牌在智能电动新赛道中脱颖而出。
从上榜零部件企业分类来看,中国企业大多集中在智能驾驶、人工智能、软件、智能底盘等领域。 但在低碳化领域,本土企业相对较少。 但相信未来随着全球低碳化趋势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也将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不可否认,外部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战正在加剧芯片短缺、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加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极致量”的成本效益以及技术带来的行业不断颠覆变化和消费演变等,问题源源不断地出现。 为整个汽车产业链提出新的主张。
但在上汽创新研发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所长徐峥博士看来,“我们面临着挑战,但我们也正处于最好的时代。 技术变革和消费进化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挑战,不断进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人才协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更是直言,“我们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而坚持长远主义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 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是最终实现未来十到二十年逐步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