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小李的很多朋友在全国各地从事光伏制造,对即将到来的光伏寒冬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还透露,云南某光伏企业的拉晶环节已停产近一半产能,内蒙古包头的拉晶产能“停产更多”。
这与近期各行业界流传的一份光伏企业大规模裁员统计表不谋而合。 这张表详细列出了十几家主要光伏厂商的减产、停产、裁员等信息,甚至还详细列出了裁员的数量和比例,其中包括不少主流龙头厂商。
截至目前,尚未有企业出面否认。 笔者就此向多位业内人士求证,他们均表示“该信息可信度较高”。
笔者梳理发现,减产、停产、甚至淘汰产能、裁员的企业名单,影响的不仅是上述的河北、内蒙古、云南,还有江苏、浙江、陕西、安徽、四川等省。 可以说已经波及全国。
近三年蓬勃发展的光伏行业彻底陷入寒冬,进入价格战、去库存、产能出清的全面调整期。 “到2023年底,多地招商的光伏项目将开始烂尾,投资计划中的大量新增产能将不得不终止。” 隆基绿能创始人兼总裁李振国在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警告称,现在这已成为现实。
这个光伏冬天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长、更冷。 在减产、裁员的阵痛中,所有光伏企业都将历经磨难实现自我净化。 投机者和弱者、病者要么被断胳膊断腿,要么被无情淘汰。 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够度过寒冷的冬天。
延期、减产、撤货让整个产业链都感到寒冷。
行业观察家、“光伏策哥”创始人胡志强早已预感到冬天的到来。 他告诉笔者,“两三个月前就有裁员传闻,但当时还不清楚。到了11月初,光伏企业裁员的消息逐渐公开,首先是硅片环节,然后是电池和组件的各个方面。有减产和裁员的报道。”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的裁员有一部分是由于“季节性因素”。 “春节前后,正是市场销售淡季,往年行业从12月份开始也会出现类似的开工率下降和人员优化的情况,目前的裁员情况没有必要夸大。”
但今年开工率有所下降,与往年相比很难说是正常水平。
实际产量是生产线开工率最直接的反映。 硅片方面,10月份国内硅片市场实际产量大幅下降。 总产量50.06GW,环比下降18.8%,较此前10月份市场产量计划减少23%。
今年下半年以来,硅片开工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行业媒体报道称,部分硅片企业10月份开工率“仅为60%左右”。 现在情况更糟了。 胡志强介绍,除了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维持在50%-60%,不少二三线企业开工率仅为30%-40%。
组件链路开工率也在下降。 11月下旬,业内人士透露,光伏组件市场整体开工率已从70%~80%下降至50%~60%之间。 到12月初,二三线组件企业“普遍没有开工率”。 “是的。
“电池芯部分稍好一些,但到了年底,情况也出现了恶化。” 胡志强说。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各个环节开工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二三线企业已经没有订单了”。
笔者注意到,需求端和生产端的两个原因导致“入冬”速度比想象中要快:
一是“旺季不忙”。 10月和11月一直是光伏市场的销售旺季,但今年市场却差强人意。 硅片板块此前受国庆假期前多家电池片厂“减产”、“停产”影响,下游零部件出口陷入停滞。 接下来将进入为期三个月的淡季——市场连锁店面临寒潮时,企业选择裁员以降低成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供需严重失衡,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着行业,企业举步维艰。
长江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组件需求预测分别为525GW和645GW。 据媒体统计,目前光伏制造端的硅材料、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900GW。 两者相比,仅中国企业的产能就几乎是全球市场需求的两倍。
目前,全球零部件市场库存严重积压。 第三方数据估计总库存量约为120-130GW。 欧洲是中国光伏主要出口市场,目前库存量约为60-70GW; 其他地区的市场也同样低迷。 咨询机构预测,在拉丁美洲最大的光伏市场巴西,2023年光伏组件进口总量可能同比下降11.2%以上。 %。
与中下游的低迷相比,暂时没有上游硅企业减产的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硅企业都过得轻松。 10月底,龙头企业大全能源宣布,将原计划今年年底投产的包头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二期项目推迟至二期建设。 2024年第四季度。此前,和盛、宝丰、宏源等多个硅项目已推迟投产。
“硅材料并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开工率。硅材料是高耗能企业,一旦停产就很难重新启动,所以只能维持生产。但上游产业目前也面临库存高、占用大量现金流的问题。 胡志强告诉笔者。
主产业链的惨淡也传导到了光伏设备环节:不仅没有新订单,业内还有消息称,近十几家企业的新项目被推迟。
行业分化加剧,旧产能加速出清
出现如此惨淡的局面并不奇怪。 由于产量疯狂扩张,今年光伏产业链的两轮价格大幅下跌已经拉响了“寒冬”的序幕。
笔者此前报道(相关阅读:《硅料又跌了!单晶菜花料成交均价再次突破6》),晶硅致密料成交均价已跌至60400元/吨,相比与去年24万元/吨的高位相比,价格下跌了70%以上; M10硅片、G12硅片价格均跌幅超过50%。 PERC电池片的价格已从去年底的0.95元跌至如今的0.58元。 近40%的降幅仍然是整个产业链中降幅最小的。
光伏项目公开报价中,组件报价屡创新低。 10月份刚刚跌破1元/W。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的组件招标报价已降至80美分左右(N型)。 0.85元/W,P型仅0.8元/W),含税含运费,已经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
现在的企业已经无暇去关心有多少利润了。 当务之急是维持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以确保行业仍然正常运转。 对此,老产能比例高的企业承受的压力最大。
“总体来说,开工率很低,停产甚至裁员主要发生在一些产能比较老旧的‘非十强’企业。210生产线和垂直一体化工厂仍然忙碌。” 胡志强说。
一些企业已经陷入停顿,而另一些企业的生产线仍然忙碌。 这种行业分化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胡志强表示,目前N型取代P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9月底开始,央企招标项目中,N类占比少则50%,多则接近100%。 从尺码来看,目前参赛的尺码只有210。
“166已经全面淘汰,现在减少了182。除了210之外,明年矩形硅片也将被搬迁。尺寸的变化也导致了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主要是P型产能和182 - 规模的旧生产线。” 胡志强解释道。
上述制造企业的从业人员小李也表示,该企业一半的生产已暂停。 除了市场行情不佳之外,也与公司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有关。
即使是满负荷运转的大工厂也在清理落后产能。 胡志强透露,某大型光伏厂商关停了义乌14GW组件产能,被视为淘汰落后产能。 另一家领先的零部件公司正在将生产线从越南转移到马来西亚,因为“越南的产能相对陈旧”。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N型生产线这种先进的生产线也不是没有压力。 胡志强表示,“N型也受到了影响,这与N型产能大量释放带来的激烈竞争有关。此外,P型和N型产品的价格差异并不大。”现在很大,这也导致N型的利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洗牌不可避免,数百家企业将被挤出
如今已经到了各大厂商年底审视销量的时候,可以预见,年初设定的出货目标将大幅落空。
一些主要厂商对当前的市场状况抱有预期。 例如,隆基绿能就明确组件出货率可能达到85%左右,距离年初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而在硅晶圆领域,“出货量预计将达到年初目标的90%”。
晶澳太阳能也在11月份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预测,“未来六个月到一年内,二三线企业将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退出行业,尤其是春节前后。 计划中的新增产能可能会放缓、暂停,甚至取消。”
不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产业专家组副主任卢金彪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或内卷化,对一线、龙头或一流企业的压力还没有那么大。 相反,可能二线企业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由于近一年多的盲目扩产,不少光伏行业的“跨界玩家”和中小厂商已经“负债累累”,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了。价格。
据行业媒体统计,截至2023年9月末,118家光伏上市企业中,有24家资产负债率超过70%,4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90%。 高负债企业大多是二三线厂商,经营状况十分困难。 二级市场上,光伏相关项目和再融资计划相继暂停,这与2022年的跨境光伏热潮和光伏概念融资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市场研究机构GTM的一份报告明确发出警告:“未来三年,将有180家光伏企业破产或被收购”。
阿特斯阳光电力创始人兼董事长曲晓华也做出预测:“光伏行业现在正处于‘史上最强内卷化’,所以不要指望明年光伏单瓦盈利能力会特别高。”
经过三年的高速发展,光伏行业充斥着大量前来赚快钱的资本和公司,趁光伏普及之机浑水摸鱼。 也有一些企业连年亏损,已经怒不可遏,靠着光伏的普及筹集资金来续命。
市场是公平的。 这些企业的存在阻碍了行业实现健康成长,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洗牌是必然结果。 那些无意长远发展、经营不善的企业和产能也将被市场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光伏冬天的到来和淘汰赛的开始有积极的一面。 未来的市场将属于那些更具竞争力、产品性价比更高的企业。 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未来的竞争将回归到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
谁能通过这个周期,就有资格留在牌桌上。 那就让光伏冬季风暴来得更猛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