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新能源及煤电发展情况(COP28)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绿色转型:中国为世界树立榜样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清洁能源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将超过1.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76.2%,已成为新增发电装机的绝对主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一半以上,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得益于庞大的规模,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2.7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占社会用电量近三分之一,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明显的。

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煤电,达到1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0%。 我国光伏、风电发展尤为突出,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分别连续10年和8年位居全球第一。 预计今年我国风电、太阳能新增装机将超过2亿千瓦,累计装机将超过10亿千瓦。

与此同时,煤电行业也在加快向清洁、高效、柔性产业转型。 首先,我国煤炭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2022年,我国煤炭发电占比将达到58.4%,比十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 煤炭发电正逐渐让位于可再生能源; 其次,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物排放,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 到2022年底,超过10.5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近95%。 火电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824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21%。2022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为300.7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25以上与十年前相比,克/千瓦时标准煤。 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还承诺不在海外新建煤电项目。

为给风电、太阳能等波动性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更好的调峰、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支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煤电行业正在加快向灵活多变的方向转型。可调电源。 到2022年底,煤电柔性改造规模将超过2.5亿千瓦。 仅“十四五”前两年(2021-2025年)就完成柔性改造约1.9亿千瓦,约占“十四五”总规划目标的95%计划”期间。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煤电清洁低碳转型,不仅加快了自身能源转型进程,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这一努力值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同时,也应鼓励更多国家加入到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的行列,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绿色制造:中国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经费投入、科研开发创新、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在国家层面,2020年中国用于能源技术研发(R&D)的公共支出占全球能源技术研发(R&D)的四分之一,低碳能源研发支出占全球的15%。占世界的%。 资金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对低碳能源的投资不断扩大; 在地方层面,各省加大科研投入,积极致力于碳中和创新能力发展。 低碳城市试点、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创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际能源署(IEA)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将达到184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约为第二名美国的两倍,是世界各国的1.2倍。欧盟国家合并。

中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 中国工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制造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更体现在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支撑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具备从原材料到成品制造的全产业链供应能力,覆盖广泛的行业领域。

中国强大、完整、绿色制造体系为全球减少碳排放所需的绿色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据全球70%左右的市场份额,多晶硅、组件等产量同比增速保持在28%和55%。 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将为发达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7亿吨,累计减排量约28.3亿吨,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同一时期的能量。

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约80万辆。 根据欧盟综合碳减排法案,到2030年欧洲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55%,乘用车平均碳排放限值也将从2021年的每公里95克降低到每公里47.5克。 2030年公里.. 为实现这一目标,2030年欧盟国家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中国高科技、低碳、高性价比的电动汽车出口将在欧盟发挥关键作用实现其碳排放目标。

不同国情:应尊重能源转型路径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 全社会电力需求量大且持续增长,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6万亿千瓦时,约为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 仅广东省的用电量就相当于德国的1.5倍左右。 此外,我国电力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 过去五年(2018-2022年),中国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8%,而同期美国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率仅为0.4%,且欧盟为-0.9%。 过去五年,中国新增用电量达到1.8万亿千瓦时,是德国目前总发电量的三倍多。 全球最大的电力需求和不断上升的用电量,使中国电力系统脱碳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可再生能源增长如此迅速,但仍难以满足全部新增电力消费。 主要原因是数量。 庞大的电力体系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中短期内煤电仍将在我国电力供应结构中发挥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由于2021年至2022年我国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失衡严重,煤电作为公认的可靠电源,在一些负荷重的沿海省份已出现新建迹象。 事实上,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这并非中国独有。 2022年,在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为确保能源安全,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西班牙等欧洲多国被迫重启煤电。 2022年,欧盟燃煤发电较2021年同比增长6.7%,燃煤发电占比也较2021年提高1.5个百分点。德国是主要国家在本轮欧洲重启煤电的行动中。 已重启或延期的煤电装机已达1000万千瓦。 2022年,德国煤炭发电量同比增长10%。

相比之下,德国、加州等全球能源转型的“尖子生”国家和地区,则高度依赖燃气发电作为灵活的调节资源,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带来的不稳定。电源系统。 到2022年,德国和加州燃气发电将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32%和47%,而在中国,燃气发电仅占不到5%。 加之天然气资源短缺,中短期内中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煤电作为主要的灵活可调电源。

随着“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及以后我国抽水蓄能的大规模投运、新能源储能的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的支撑作用显着增强、随着电网优化互助、需求响应规模持续扩大,可以预见,煤电无论是发电支撑还是灵活调节的作用都将逐渐减弱,从而加速碳减排后煤电装机的退出。排放峰值。

本次COP会议将通过盘点全球、收集信息、了解各方气候行动进展、找出差距等方式,评估《巴黎协定》的整体执行情况,共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时刻,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注重建设性合作,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能源转型领域经验和最佳做法的分享。能源转型。 务实交流,包括如何解决煤电退出后的能源供应问题、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不稳定问题、如何构建更加高效、健全的电力市场等,以及进而取得更加包容、透明和务实的共识成果。

可以看到,本次COP气候大会上,更多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 中国碳投、万科、金风科技、隆基股份、通威、腾讯、中集安黎科、格林普惠等一大批中国企业也设立或参与了多项主场活动。 此外,能源基金会、全球能源互联网组织、北京大学能源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中国多家智库和研究机构也组织了此次活动。多次国际对话交流活动。 ,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建设性讨论。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责任,也是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COP28这样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是增进各方互信、营造全球合作氛围的绝佳机会。 从雄心到行动正在成为广泛共识。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