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5,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下半年以来,沪深IPO走势调整,犹如蝴蝶效应,席卷整个行业和资本圈。 IPO的不断终止,搅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如今,我们必须准确认识、认真对待,尤其是这几年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更要慎重对待。
01
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共振
过去几年,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无论是产业还是资本都是大年。
一方面,需求猛增,业绩向好,行业景气度高; 另一方面,以IPO为代表的资本活跃,财富盛宴,期待铺天盖地。
今年,随着供需结构发生逆转,工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特别是以硅材料为代表的光伏业务链、以锂盐为代表的锂电池业务链、以欧洲户用储能为代表的储能业务链均出现下滑。 进而导致这些业务链上的企业经营业绩整体下降,或者利润规模下降、增速下降、或者毛利率下降。
这一点在A股已经得到了提前的体现。
在工业景气度下滑的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资本也进入收缩周期,更是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的IPO阶段性收紧,正在严重影响上游VC/PE等股权投资机构的频率和规模,让非上市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至此,产业周期和资本周期双双进入下行通道,产生共振,形成更强的负面反应。 然而,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远未见底。
02
面对“时间的考验”
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共振,IPO越来越难。
一方面,审核标准更加严格,上市周期变长; 另一方面,经营业绩本身也受到景气下滑的影响,上市根基动摇。
对于申请IPO的公司来说,如果过去几年尤其是2022年业务一直处于巅峰,同时2023年业绩大幅下滑,那就很难解释了,而且或许只有通过2024年和2025年的业绩反弹才有可能。证明你的绝对实力。 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你别无选择,只能回家。 最近的 IPO 撤资就是这种情况,预计还会继续下去。
对于尚未申请IPO的公司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如果2022年是业绩高点,但2023年业绩大幅下滑,就得等到后续业绩稳定后再备案,前提是还能稳定。
当然,如果景气调整不明显,或者公司自身竞争力较强,2023年业绩较往年没有明显下滑,那么IPO节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但目前IPO审核、注册和发行周期较长,尤其是创业板平均上市周期近2年。 这个周期对于后续沪深IPO来说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时间线。
因此,对于目前正在排队但尚未通过会议的公司来说,实际发行可能要等到2024年底或2025年,届时2024年的表现就会相对明朗。 到时候至少会标明2022年、2023年、2024年的表现,表现是经得起考验的。
对于一些已经过会的企业来说,在漫长的注册发行周期中,可能还要等待这样的考验,或者煎熬。
如果尚未备案,实际发行预计要等到2025年底之后。届时,至少表明2023年、2024年、2025年的业绩经得起考验。 这是众多计划IPO的企业最乐观的预期。 换句话说,2022年的表现已经没有意义了。 如果更悲观的话,2023年的表现也将被排除在外。
在监管部门看来,“延长时间”是证明企业IPO实力的最佳方式。 言语没有文字支撑,但事实不言而喻。 能够经历这一轮周期性冲击的公司一定算尖子生,至少不会是差生,未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值得期待。
可见,在必要的“时间考验”面前,过去几年的高光时刻都变得苍白无力。 关键是未来几年能否维持,能否继续满足IPO的隐性财务要求。
对于尚未申请IPO的计划上市公司来说,2022年甚至2023年的繁荣顶峰已经不再重要。 IPO周期只需消除这个不正常时期,重新开始,接受时间的考验。
过去是序幕,现在我们正在迈出新的一步。
03
降低你的期望并休息一下
这样一来,IPO周期就被拉长了。
创新、创业和风险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头脑清醒,降低期望值,否则很容易犯错误。
前几年行业和资本热潮高涨时的过度预期,短期内很难再出现。
这不是一件坏事。 无论是产业还是资本回归理性,远离投机,走出低质量内卷化,走向高质量发展,都将是一个更好的生态。
毕竟IPO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远离浮华,休养生息,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