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电解铝和硅工业都是能源消耗大户。 铝是高密度能源载体,单吨耗电量超过13000千瓦时。 工业硅生产用电量与电解铝大致相当,单位电耗在11000-13000千瓦时左右。 云南丰富的清洁能源为承接这些高耗能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
而且,从企业角度来看,利用绿色电力生产绿色产品,不仅符合我国“双碳”目标,还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能有效应对碳关税、碳关税等相关碳壁垒。发达国家的足迹要求。
因此,云南借此机会提出:发挥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三张牌”。 其中,“绿色能源牌”应重点发展水电清洁能源,推动水电铝材料与水电硅材料的融合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过去,人们很难想象烟草省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云南,转型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
创造财富的神话
1996年,是“中国烟王”褚时健将“红塔山”推向巅峰的时代。 当年,云南种植烤烟674万亩,成为全国烤烟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 “红塔山”单品牌产量90万箱,位居全国单品牌产量第一。 云南香料烟种植规模、烟叶质量、出口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芳香香料卷烟生产基地。 云南卷烟包装需求激增。
李晓明、李晓华兄弟在美国留学后,积累了足够的薄膜和塑料生产经验,随即成立了云南红塔塑料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烟草包装用BOPP薄膜。 他们很快就赶上了云南烟草业的爆发期。
后来,李氏兄弟旗下的“创新新材”生产的烟标专用纸,在行业内获得了良好反响,积累了红塔山、玉溪、雪玉等一批知名卷烟客户。 此外,兄弟俩还牢牢抓住了西南地区乳制品的需求,大力拓展了无菌包装业务。 公司规模和财富逐年增长,并于2016年进入资本市场。
直到2018年,李晓明嗅到了锂电池行业的财富趋势,出资55.5亿元收购了上海恩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恩杰股份由此诞生。 李氏家族正式进军电池隔膜行业,并从此涉足该行业。 失控。
此后,电池隔膜业务逐渐超越卷烟包装,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恩杰股份在湿式电池隔膜市场占据高达50%的市场份额。 十家知名企业上游供应商。
2021年其整体毛利率攀升至惊人的49.86%,成为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 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李晓明以440亿元身家继续位列云南首富,李晓华排名第二。
图片
此前,云南首富是靠矿业发家的李东明家族、靠赌石发家的赵兴龙家族、靠房地产发家的李文斌家族。 他们都是传统行业。
李氏家族演绎的创富神话,让人们对云南锂电池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要知道,在云南这个偏僻边陲的地方,却始终看不到新兴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迹象。
尤其是2022年,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让所有玩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锂无处不在”。
未来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增长空间,意味着与电池相关的关键矿产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为保证供应链安全、控制成本,锂电池产业正在加速向西南转移。 被誉为:“飞西南的锂电池”。
云南的磷、锂、镍储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其中,玉溪小石桥锂矿拥有锂资源量489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1207万吨。 这个数量可以与江西云母矿和四川锂矿相媲美。 石和青海的锂盐湖称霸世界。
随着恩杰示范先行,云南优越的资源禀赋吸引了宁德时代、云天化、永景锂能、华友控股、德方纳米等60余家锂电池巨头入驻。
据中新网今年8月报道,云南目前年产消费电池2.5GWh、储能电池、正极材料60.5万吨、负极材料20.3万吨、电解液8000吨、铜3万吨拥有年产铝箔3.5万吨、补锂剂6000吨、磷酸铁26万吨、单壁碳纳米管50吨、电池回收1万吨的生产能力,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命周期产业链形成。
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千亿产业目标已经完成一半以上。 云南规模以上电池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63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319亿元,同比增长406.5%。
2023年上半年,云南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产值162.77亿元,同比增长111.5%。 连续12个月保持100%以上的快速增长,全年产值预计突破500亿元。
“光伏之都”如何可能?
云南为何敢喊出建设中国“光伏之都”的口号? 它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充足的绿色电力供应和硅矿储备,更来自于光伏巨头的助力。
这个巨人就是隆吉。
八年前,李振国带领团队南下寻找新的硅片、切片厂址。 他被云南的清洁能源所吸引,双方一拍即合。
随后,隆基投资数百亿元建设楚雄、丽江、保山三大制造基地,助力云南光伏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截至2022年底,隆基在云南已投资200亿,成为隆基全球最大的硅棒及硅片生产基地。 云南生产基地切片产能已达82GW,占公司总产能近40%,带动就业岗位2万个,投资700亿元。
隆基的领先产生了磁吸效应,通威集团、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合盛硅业、锦州阳光、晶龙集团也紧随其后。
去年,《云南省光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对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当地光伏产业的发展。
云南光伏产业区域布局为“1+4+4”,其中“1”指的是曲靖。 曲靖的计划是采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巩固单晶硅片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电池片、组件规模化发展,打造云南光伏产业核心区。 润阳、信义玻璃、晶澳科技等企业已在曲靖布局。
其中,信义20万吨多晶硅项目将于年底投产。 今年年中,晶澳科技三期年产10GW高效电池项目首片下线。 晶澳科技在曲靖投资173亿元。
第一个是“4”,即保山、楚雄、丽江、昭通等重点地区。 其中,宝山硅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4077.6万吨。 专注于上游晶体硅制造。 自2016年隆基落户于此以来,通威、正泰、天合光能等均已在此布局。 楚雄还有晶科、宇泽、川智半导体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重点发展绿色硅。
第二个“4”是指大理、德宏、昆明、红河等有发展潜力和配套能力的地区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协同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云南光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22年,全省光伏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073亿元,同比增长130.9%,占全国份额7.7%,成为千亿级支柱云南工业; 2022年,单晶硅片出口83亿元,同比增长168.6%,是云南省出口第一大单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
在全国光伏版图中,云南工业硅和单晶硅片建成产能已飙升至全国第二位。 云南下一步是继续向下游延伸,让龙头保留云南的零部件产能。
对限电的担忧
云南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电结构决定了其供电不稳定,特别是水电占80%。 稳定的稳压电源“煤电”在云南发电结构中并不起眼。 2022年规划发电量仅为1万千瓦,占比不足13%。
2015年,云南水电产能过剩,导致大规模弃水。 尤其是2016年,云南弃水314亿千瓦时,相当于北欧国家丹麦一年的用电量。
为了消化过剩水电,云南从东部省份承接了大量工业硅和电解铝产业。 但枯水期,云南来水量减少,耗电量巨大的工业硅、电解铝将面临限电限产。
据相关媒体信息显示,进入11月份后,云南部分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逐步削减运营产能,新一轮限产已经开始。
相关分析人士表示,“根据云南各电解铝厂收到的负荷控制通知,全省电解铝企业或将减产9%-40%,初步涉及削减年产能约115万吨,占云南省现有运营能力的20.3%。 %。”
为弥补电力结构性缺口,云南近年来开始加大新能源发展速度。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投运1138万千瓦,是2022年并网装机容量的7倍,新能源成为第二大电力水电之后的能源。
但从发电量来看,前三季度风电、光伏发电占比不足10%,无法贡献较大比例的冬季电能。
此外,有分析指出,由于云南地形极其复杂,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小且分散,项目审批缓慢,新能源推进不及预期。
未来,云南将打造光伏、电池、绿色铝等相关产业。 如何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