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5,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新华社记者 董瑞峰
前沿科学话题、国际合作挑战、科研职业规划……11月1日至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2023前沿科学创新大会上,集中讨论了科研人员关心的几个话题。 与会院士、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了研讨。
不同主题的讨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研究人员更加关注科学的本质。
“多学科交叉可以将专业研究推向新高度”
“今天的跨学科讨论非常有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围绕“气候危机与碳中和”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后发表评论。
郭华东还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支持全球发展倡议,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地球科学、空间科技、生命科学、农业、林业、矿泉水和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很快。
“相互交流借鉴、多学科交叉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郭华东说道。
2023前沿科学创新大会上,讨论主题的设置尤其凸显交叉与融合。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如何准确高效地预防灾害? 已成热潮,如何判断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边界? 如何预防和应对下一次可能的传染病大流行? 议题是会前收集和浓缩的,参与讨论的科学家不局限于单一领域。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学科入手。” 学术期刊《创新》(The)编委、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伟说。 《创新》杂志社是本次会议的主办方。
杨伟表示,学术期刊是一个交流平台,前沿科学创新大会也是一个交流平台,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科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
“你可以先关注热点,但你不能总是关注热点。”
成长压力大、精力分散,是很多年轻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避免“绿色烧伤”? 前沿科学创新大会上,这个话题被抛给了院士们。
“有时候,只要挖得深一点,就能找到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打了个比方:科学前沿发展非常快。 我们要瞄准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研究。 下去,做“坚持挖井的人”。
对比他教过的不同学生,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程海认为,科学家应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坚持研究,这样才不会痛苦,但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你可以先关注热点,但你不能永远关注热点。”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华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例,建议年轻科学家勇于投身于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让中国期刊更具国际影响力”
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如何看待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
“大家为中国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感到自豪,但也感到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期刊,让中国期刊更具国际影响力,是这一代科研人员的使命。 “历史使命”……一群年轻科学家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我国原创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越来越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中文科技期刊。 这是科研人员的共识。 中国期刊如何进一步国际化? 许多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和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杂志主编韩步兴表示,办一本高质量的科学期刊需要不断上升的科研实力、大量科学家的支持、公正的评审过程、和专业的编辑人才。
在今年6月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创新》的影响因子为32.1,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全球前列。 影响因子是衡量科学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该期刊的大部分出版和编辑工作都是由年轻科学家利用业余时间承担的。”韩步兴说。 “新时代的青年科学家可以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