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的蛋糕虽大,但不是谁都能分得到一口吃的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潜力持续。

汽车行业整体增长的拉动下,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7.5%,市场份额达到29.8% 。 其中,9月份市场份额高达31.6%。

可见,在汽车行业发展转型时期,在国家政策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持续提升。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近30%,未来还将继续上升。

据公安部统计,2010年至今,我国汽车累计销量已达3.28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971万辆,约占汽车总数的6% 。 如果家家户户都拥有一辆新能源汽车,未来20年中国可能会增加或更换4.7亿辆——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可估量。

因此,无论是一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决心转型新能源,亦或是诸如此类的跨界造车势力不断涌入。作为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家电公司,都将为汽车市场的万亿产业规模增添气氛。

然而,车企纷纷倒闭,却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许多跨境企业难以适应造车难,及时撤退也是事实。 他们共同创造的大潮已经形成了外来者可以进入制造业的局面。 汽车行业一道无形的壁垒,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虽然巨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一杯羹。

但最近,网上不断传出海尔集团也要造汽车——没错,就是那个海尔,那个砸了76台冰箱、从负债147万变成世界500强的家电企业。

逆潮流而动可以吗?

有媒体报道称,海尔正在筹划造车,并计划进军汽车领域,推出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 目前正处于规划阶段,将采用OEM模式。 至于具体的上线时间和实施情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

关于海尔造车的更多线索,还得从它成立了多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公司开始。

企查查显示,2021年7月,海尔成立了青岛卡塔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公司,业务包括技术研发、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销售; 去年,青岛卡塔奇汽车科技开发公司重新注册,业务范围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销售、汽车零部件零售等。

值得一提的是,系列公司均由海尔集团100%控股。

除了成立汽车相关公司外,海尔近年来还在汽车领域不断拓展,与多家汽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2021年3月到2021年5月短短三个月内,海尔已与上汽、奇瑞、吉利三大汽车集团建立合作。 其中,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 双方将在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应用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这些都在诉说着海尔造车的野心。

但问题是制造汽车从来就不是一条容易的路。 海尔获胜的机会有多大? 尤其是考虑到近期各大厂商造车热情逐渐降温,再加上新能源车企破产潮。

8月14日,百度造车项目极度汽车更名为“极岳”,成为吉利控股新子品牌; 8月28日,小鹏汽车收购滴滴智能电动车项目相关资产,滴滴造车项目宣告结束; 苹果、三星等曾提出造车计划的科技公司,也年复一年地在造车传闻中度过,但始终未能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烧钱84亿元的拜腾、江西寄予厚望的爱驰汽车、执行超7000万元的天极……甚至还有搬出办公楼、申请破产的,都赶上了新能源浪潮。 落后,成为万千枯骨,见证一将的成功。

不可否认,近年来,跨国造车已经司空见惯。 从正式宣布造车的小米,到犹豫不决的华为,再到重心转移的百度……在新四化的风口浪尖上,传统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重塑。

一方面,跨境巨头正在阻碍自己的产业进入现有市场,想要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他们站在新能源时代的前沿,志在涉足汽车制造,进入汽车供应链,成为塑造汽车未来的新格局。 的力量。

这些都是他们涌入汽车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至于海尔跨界造车,原因也同样如此。 但对于逆势而行的海尔来说,造车的每一步都将是艰难的。

每一步的前进都将是艰难的

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海尔进军造车领域,会有哪些优势。

首先,海尔是国内家电制造领域的重要力量。 其家电生产工艺,包括电子、芯片、数字能力等,可以与新能源汽车实现技术互补。

因此,如果海尔专注造车,不仅可以利用海尔现有的技术资源,还可以依靠海尔对博泰车联网的投资来完成项目。 而进一步探索,海尔可以提供应用于车联网的智能家居和汽车互联技术。

不仅如此,以零售起家的海尔目前线下门店已超过3万家。 此外,海尔智家也开始拓展体验店。 如果参与汽车制造,可以利用现有的线下门店,实现渠道资源的合理利用。

但话说回来,技术优势和渠道资源是大多数跨境进入者的优势。 它们是写在纸上的,而不是绝对的发展优势。 如果海尔真正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将面临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 作为后来者,“一步慢,步步慢”这句话会困扰它很长一段时间。

同时,正如前文所说,跨境巨头想要造车的原因之一是自身产业进入存量市场,想要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因此,从海尔进军汽车制造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家电市场竞争的端倪。

海尔10月30日晚间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实现营收1986.57亿元,同比增长7.5%,对应归属净利润向母公司贡献131.49亿元,同比增长12.7%。 海尔发挥多品牌优势,推进海外市场高端品牌战略和网络深度发展,不断巩固家电巨头地位。

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需求多元化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困扰业内人士的重大问题。 尤其对于被誉为“夕阳产业”的家电行业来说,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下一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参与汽车制造是海尔的潜在选择之一。

当然,海尔并不是第一家涉足汽车行业的家电企业。 自20年前美的、春兰、奥克斯等多家企业尝试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家电企业进军行业造车已成为常态。 最新一家凭借家电背景进军汽车制造行业的企业是创维。

凭借在家电领域的成功,创维成立了开沃新能源,随后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2019年成立天美汽车,并于2020年10月推出首款车型ET5。但由于天美汽车品牌影响力不高,销量惨淡,创维最终直接以自主品牌命名,而现在的创维汽车出生。

为了成功突围行业,创维汽车另辟蹊径,以提倡健康养生为卖点,甚至表示在车内睡觉可以改善身体健康。 即便如此,创维汽车去年仅售出622辆,而天美汽车则售出5183辆。

今年10月,创维交付汽车3545辆,海外出口1726辆,连续7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其中,8月、9月、10月实现月销量超过3500台。 可见,创维仍在努力在汽车制造领域更好地生存。 其在家电行业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创维汽车的成立而转移。 隔行如山,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

因此,即使海尔真的选择入局造车,也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每一步都将是艰难的。 那些倒闭退出的车企,给每一个后来者敲响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虽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一杯羹。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