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在国内车企纷纷利用激光雷达实现智能驾驶量产的行业背景下,极岳却放弃了激光雷达,直接对标特斯拉。
不久前,极岳发布了国内首个纯视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其量产车型已在上海城市道路成功实现导航辅助驾驶。
与本次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一同发布的还有极岳与百度联合开发的OCC技术。 据官方介绍,这项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极岳的智能驾驶能力。 纯视觉解决方案最大的缺点是对未知异形障碍物的识别,而OCC技术可以通过视觉三维重建来提高新车对特殊物体的识别能力。
从路试视频来看,极岳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还是相当靠谱的。
视频中,一辆搭载纯视觉感知架构的极悦01“一枪到底”跑过上海陆家嘴-外滩-南浦大桥等路段。 总里程15.8公里,经过36个红绿灯。 吉悦实现零收购。 从仪表屏幕上显示的感官信息来看,吉悦的纯视觉解决方案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红绿灯、车道线、车辆、行人、桩等。
总体来说,吉岳对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等典型复杂道路的感知和决策能力还算不错。 然而,在确定技术路线之初,吉岳在是否放弃激光雷达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2021年初,极岳CEO夏一平与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首席研发架构师王总讨论技术路线时,虽然已经确立了纯视觉路线,但考虑到计算平台和算法性能的限制,他们决定添加两个独立于视觉系统的前向激光雷达,作为冗余安全网。
直到今年年初,取消激光雷达才被提上极岳的讨论议程。 4月和5月,极岳最终决定放弃激光雷达。
姬月之所以摇摆不定,是因为纯视觉的解决方案虽然上限很高,但难度也很大。
纯视觉解决方案中的摄像头就像人眼一样,可以收集最丰富、完整的图片信息,但能分析多少取决于AI模型。 模型经过学习、优化和筛选后,可以进行高效可靠的推导。 因此,在同等硬件水平下,新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可以通过软件迭代不断升级,最终达到与人眼相同甚至更好的水平。
但纯视觉路线对软件要求较高,需要足够的数据积累和场景迭代算法。 因此,这项技术的规模化是一条比较漫长的路。
正如特斯拉AI高级总监在公开演讲中所说:“纯视觉可以准确感知深度、速度、加速度信息。实现纯视觉很困难,需要大量数据。”
如今,让极岳最终决定放弃激光雷达的,不仅仅是OCC技术的加持,还有AI带来的核心能力的突破。
极岳CEO夏一平曾表示,相比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信息,基于纯视觉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具有更大的数据挖掘空间。 也就是说,纯视觉能够更好地与大模型融合。 ,端到端的能力整合,从而形成数据驱动的闭环,为新车感知能力的持续优化开辟高效通道。
此外,吉岳当然也有现实的考虑——“去掉激光雷达将有助于降低系统成本,从而让高端智能驾驶能力更有能力在普惠落地。”
根据极月01此前公布的硬件配置:双激光雷达、双Orin-X、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2个自动驾驶高清摄像头、1个驾驶员红外感应摄像头、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
尽管如今的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比最早的机械激光雷达已经下降了近100倍,但半固态激光雷达的价格在3000元到9000元之间,仍然不足以被所有产品使用。 到上升的地步。 如果最终量产车型去掉激光雷达,极岳智能驾驶的成本将降低6000-18000元。 如果也去掉超声波和毫米波雷达,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但!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成本降低仅指一次性BOM成本。 纯视觉解决方案的“总实施成本”并不一定低于多传感器融合解决方案。
马斯克在开发FSD时,花费了大量资金来构建相应的系统。
首先,特斯拉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这些汽车每天都会收集数据和经验,这给了特斯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但每天有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收集数据,成本绝非一个小数目。
其次,特斯拉的数据中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系统。 这个多少钱? 马斯克此前的狠话或许可以作为参考:“想学特斯拉的无人驾驶? 你首先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训练计算机。” “几十亿美元”可以换算成几百亿人民币。
再比如,特斯拉拥有全球顶尖的自动驾驶工程师团队。 招募这些人才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
换句话说,短期内纯视觉解决方案可能比多传感器融合解决方案更昂贵。
难怪马斯克敢于对媒体表示,他“并不担心其他公司试图模仿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
因为“特斯拉已经领先于竞争对手,拥有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来训练。” 。 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不仅没有特斯拉的航海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这么深厚的钱包来支持巨额的初始投资。
为此,一位产品专家曾表示:“从战略角度来看,追随行业最强者并不一定是明智的决定。说白了,特斯拉在行业里能做的有几件事?”华为拥有如此强大的研发能力,但它并没有采取强硬的做法,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能够超越特斯拉的解决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 就连华为也不敢正面挑战特斯拉。 极悦作为最新进入市场的新品牌之一,真的有实力与特斯拉正面竞争吗? 一切只能等待量产后的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