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尤其是很多纯电动汽车存在能量补充焦虑、续航里程焦虑等先天不足,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折旧风险,这些都与动力电池密切相关。
“新能源汽车时代,谁赢了动力电池,谁就赢得了世界。”
显然,比亚迪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 凭借刀片电池的成本和性能优势,逐步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但市场的另一面,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多元化、复杂化,占整车成本30%~60%的动力电池急需全方位升级。
“使用几十年后性能不会下降。”
据德国《世界报》消息,总部位于波恩的高性能电池技术公司(HPB)声称找到了“点金石”,并开发出了一种可量产的新型固态电池,解决了几乎所有问题。电池的问题。 。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海因茨 ( Heinz) 表示:“我们坚信,我们掌握着能源转型的绿色钥匙。”
重点来了——“几乎解决了所有电池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消息属实,那么HPB发明的这款“永恒电池”至少将具备以下优势:能量密度足够高、充电足够快、寿命足够长、使用足够安全、成本足够低。 。
而且,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动力电池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检索到更多相关信息。
据相关报道,HPB的固态电池技术基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科学家Günter 近30年的基础研究成果。 通过在电池中添加新的成分混合物,成功阻止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老化过程。
也就是说,HPB的“永恒电池”的主要着眼点是长循环寿命。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锂电池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车,都会变得不“耐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寿命衰减” 。 因此,续航里程为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行驶两三年后,续航里程下降至300、400公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因是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负极往往会形成覆盖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每次使用,覆盖层将不断增长,消耗电池容量并增加内阻,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正是因为“电池衰减”,大家对纯电动汽车的认知被贴上了“不保值”的标签。 再加上CTB、CTC技术的应用,电池组更换进一步成为“天价”维修。 显然,没有消费者愿意四五年后再次被断电。
“HPB 电池在第一次充电时只会形成非常薄的涂层,并且不会进一步生长。”
“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内阻基本保持不变。”
“第一批样品已完成12,500次充电循环(每小时充放电一次),性能没有任何下降。”
“在-40摄氏度时,电池的电导率绝对高于传统液体电解质在零上60摄氏度时的最佳电导率。”
“明年将开始量产,并迅速扩大为超级工厂。”
或许这家德国公司发明的“永恒电池”的实验室数据确实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实验室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距离。 这里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所吹嘘的4680大型圆柱电池目前还处于“难产”的过程中。
事实上,试图突破“囚徒困境”的不仅仅是德国电池企业。 中国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中创航空等电池厂商,甚至汽车圈“大魔王”特斯拉,都在积极寻求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但动力电池作为重资产行业,首先需要规模经济的加持来降低成本; 其次,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来逐步完善公式模型; 第三,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仅就电池技术而言,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就可圈可点。 单体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遥遥领先主流三元锂电池的250Wh/kg和磷酸铁锂电池的180Wh/kg。 但成本似乎无法降低。
不久前,丰田汽车还宣布与日本能源巨头出光兴产( Kosan)达成协议。 双方将合作开发固体电解质量产技术、提高产能并建立供应链,确保2027~2028年出现全固态电池。 该车上市后已全面量产。
总之,成功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在抓住机会。
从最初的产能竞争、产品竞争、性能竞争到现在的成本竞争、品牌竞争、技术竞争,动力电池行业始终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霸道的逻辑,那就是谁能先抓住机遇,谁就能有所作为,顺势而为。
虽然这也造成了目前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固化,中日韩三国相互竞争。 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某一天,一家初创公司仍有可能克服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三座大山,实现弯道超车,开创新时代。
请相信,德国的“永恒电池”不会是最后一个冲击目前动力电池市场固有格局的。 已经到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将因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而变得更加耀眼、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