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我国海洋陆地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总量超过35亿千瓦,其中风能资源开发总量30亿千瓦,占比85%以上。 构建海洋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将充分利用充足的可再生能源,有力推动我国能源转型。
海洋新能源泛指海洋中蕴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汐能以及海水温差能和盐度差能等。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在构建基于资源禀赋的新能源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变的过程中,海洋能将成为重要的驱动力和新的增长极,建设以此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技术研发、国内外合作交流正在加快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海洋能源,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全球海上油气开发投资将持续增加,海上风电增速重回正轨,潮汐能等海洋能加速走向产业化。 海洋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据测算,2050年或中长期,海上风电对光伏发电的贡献率预计将超过10%,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风电总量的比例预计将超过20%电力装机容量。
海上风电将是未来海洋新能源利用体系的主力军。 虽然国内海上浅水风电装机容量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考虑到航道、渔场、娱乐用地等因素,近海空间存在较多重叠区域,风能资源的利用日渐成为日益饱和。 影响深远的海上风电场具有不占地、不占用资源的优势,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海上风资源。 可开发容量超过2.9万千瓦,是海上风能资源总量的三倍。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深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未来,深海风电的发展将是国内海洋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新能源体系。 构建新能源体系是我国统筹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海洋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随着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速,“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成为热门话题。 此外,扩大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技术等全球最成熟、最具应用潜力的海洋能技术的投资和应用规模,是当前时期的重点。
“十四五”以来,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国家相继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和新能源相关规划,开展推进海上风电统筹规划、优化海域利用格局的顶层设计,对新能源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比如海上风电。
同时,在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明显向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加快,示范应用逐步增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海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海上风电开发将为油气平台提供绿色电力,替代分布式能源。燃气或燃油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碳排放形成海上风电和油气田区域电力系统的互补供电模式。 随着海洋工程技术日益成熟,海洋已成为油气资源最现实的替代区域。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家已实现海上风能与油气设施一体化开发。 未来,随着制氢、波浪能等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发展,结合储能技术以及各种能源开发共性与差异化技术的融合,也可以在资源丰富的海域,将逐步构建以风能为主、光伏、波浪能、制氢等多种海洋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新型海上电力体系,构建更加稳定、甚至100%清洁能源服务海上油气。 多能互补新型源网荷储电力系统生产。
海洋能源是构建新能源体系、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 在海洋能源探索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海洋能源开发装置和设备往往远离陆地,其运行维护难度、成本和风险水平显着增加。 针对新能源低成本运维和无人运维的要求,海洋新能源领域将出现大型智能运维厂商,运用深度学习、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发展智能运维系统,借助智能化手段,全面提升海洋能源开发设施感知、协同、运行决策和自主优化能力,实现海洋能源自主获取、自主部署、自主监管,进一步提升海洋能源开发设施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运行决策能力和自主优化能力。提高整体协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