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6%。 截至9月底,新能源装机容量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49.6%,超过火电装机容量。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连续13年、8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能源领域几乎是空白。 经过45年的艰苦奋斗,新能源产业排除万难,走出了一条蜿蜒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45年前,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工业化程度很低,没有市场化运作。 后来就没有再谈原料、技术、市场“三外人”。

当时,我国风电产业刚刚起步。 1986年山东荣成风电场并网成功,正式拉开了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的序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不仅完成了装备国产化,还加速了自主创新。 如今它保持着多项全球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强国。

从0到1,45年前,我国还没有一座新能源电站。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力需求持续上升,促使全社会对绿色电力的接受度和需求不断增强。 2022年,新能源发电将占社会总用电量的31.6%,保障能源供应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弱到强,45年前,为数不多的新能源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家投身于新能源产业建设。 从依托国际市场,到拓展国内外市场,再到引领世界,我国新能源企业如今已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能源也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构建新型电力体系、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能源,建设人类社会。 为自然生活社区做出贡献。

抓住开放的历史机遇,找到引领世界的出路

回望过去,艰辛的创业历程是新能源发展的真实写照。

195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硅单晶,但此后20年一直专注于其在卫星上的应用。 直到改革开放,空间站应用才转回地面应用。 20世纪80年代,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指出,技术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改革开放给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外三头’到世界第一。如今,我国光伏产业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力彰显了市场对光伏产业的认可。”中国技术。”

他进一步举了一个例子:“本世纪初,光伏核心材料高纯晶体硅的纯度只有99.9999%,我们称之为‘6个9’,现在可以做到‘11个9’。”目前出口的电子级多晶硅基本都是‘11.9’到12·9’的纯度标准,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为后续电池片等光伏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晶科能源董事会秘书姜锐对此表示完全赞同:“45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借助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力量,推动本土化光伏技术发展。市场,打造完整产业链,不断实现高效产品的量产,带动技术创新和升级,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自主风力发电技术也并不容易。

我国风电产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之初,只能通过国际合作开发项目。 以中船船舶装备为例,该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直至找到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2007年,中船海工首台2兆瓦样机下线。 它是当时中国单机功率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志着中国企业初步掌握了风力发电机的关键技术。

“如今,风电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供应链,涵盖了从材料、机械、电气、工程、通信、检测认证到金融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专业领域。” 金风科技武钢董事长表示。

数据最能直观地解释行业表现。 截至目前,我国风电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95%以上,发电机、叶片、齿轮箱、铸锻件等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的60%至70%。 大功率发电机、百米叶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总体来看,我国风电技术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目前我国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已提高至10兆瓦以上,海上风电单机容量风机容量已达到15兆瓦以上,单机容量16兆瓦海上机组已并网发电,18兆瓦海上风机已下线。 以漂浮式风电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加强,样机已成功安装。 2022年,新吊装陆上风电机组转子直径将超过200米; 风力发电机轮毂高度将从2015年的100米增加到目前的185米。

“光伏方面,晶硅异质结电池已达到26.81%的世界纪录,N型单晶双面电池效率也达到26.1%,我国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该负责人认为,未来,我国“风景”技术将不断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借助改革开放,光热能和生物质能同样快速发展。 在首批示范项目的引领下,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热发电产业全产业链,具备了支撑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产品供应能力一代,还培育了一批系统集成企业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此外,截至2022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1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 发电量18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4%。

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风景产生清洁快乐的电力。

甘肃省榆中县院子乡小岔村运营着一座光伏电站,组件实际使用寿命达40年。 它是我国运行时间最长的光伏电站,并且还在创造新的记录。 该电站由改革开放的“同行”甘肃自然能源研究院拥有、运营和维护。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太阳能技术的科学研究,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参与了我国最早的光伏电站的建设过程,见证了我国光伏应用的发展历史。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老电站规模很小,不值一提,但它却让当时靠豆油灯、煤油灯、蜡烛照明的小岔村村民过上了有电的生活。届时,解决远离大电网、无电可用的问题,就是新能源在应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甘肃省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建平说。

从“中国光明工程”计划到金太阳示范工程,再到光伏扶贫工程,我国光伏已经开始了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姜锐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国内光伏企业依托自身的业务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江西、安徽、贵州、山西、山东等省积极开展光伏精准扶贫,通过捐赠为贫困地区建设电站、实施扶贫工程。 地面电站等多种形式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扩大了光伏应用规模。”

在政策、法律、标准的支持下,风电规模化应用来得更早、更快。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风电拉开了产业应用的发展序幕。 西部省份无电农村电气化规划、千万级风电基地规划、风电清洁取暖示范工程等持续推动风电规模化应用。

不仅如此,台风涡轮机已经走进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业输送绿色电力。 截至目前,金风科技已在港航物流、钢铁冶炼、石油石化、商业地产、数据中心、水产农业、医药、水务等行业推动实施500多个零碳项目。

如今,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应用强国。 2022年,全球新增风电并网容量7760万千瓦,我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3763万千瓦,占比48%。 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65亿千瓦,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的40.3%。 其中,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占比40%和49%,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2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45%。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亿千瓦。

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新能源发电量的稳步增长。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年发电量将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接近国内用电量。全国城乡居民用电量。 2023年前三季度,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伯华指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光伏已从少数环保爱好者的‘贵族’电力来源走向千家万户。发展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并在国内拥有稳定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千乡千村治风行动”的持续实施,以及全县分布式光伏的推进,新能源应用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新能源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刘汉元说,“比如通威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形成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渔光一体化’。” ”模式,三业融合,打造集新渔业、新能源、新农村为一体的“三新”现代产业园。 这种发展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保护与养殖效益的和谐统一。 我们将继续推广以‘渔’‘光’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转型和产业融合贡献动力。”

推动低碳绿色发展,为世界能源贡献“中国力量”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立之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也为全球实现气候目标积蓄力量。

随着全球温控目标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出台,新能源正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对内,构建新型电力体系,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国际上,就是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绿色能源转型。

“新能源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市场和新能源企业将进一步有效启动,助力实现目标和目标。”同时引领世界能源转型。” 刘汉元表示,“世界要想实现温控目标,就必须现实、相互包容。我国新兴制造业可以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未来,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产业将更加深入参与,在全球光伏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打造越来越好的发展生态。”

蒋锐指出,在研发创新方面,包括晶科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正在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深入合作,将全球前沿理论与国内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快速增长的全球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推动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国家的持续开放也不断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新成就。 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新能源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我国制造的设备贡献超过4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风电机舱制造中心,我国风电关键零部件产能是世界其他地区的3至6倍。 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机组已出口49个国家,我国风电机组总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 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轮机整机企业中有六家来自中国。

王勃华表示:“光伏已成为引领我国外贸增长的‘新三件事’之一。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为290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没有机会走出去,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现在,我国风电产业已经独立崛起,最初的白纸已经变成了白纸。”改革开放精神深深激励着我国风电行业企业敢于冒险、实验、创新、创造,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内乃至全球风电技术和应用,勇往直前”武钢表示。

全球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为我国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中国新能源产业凭借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国际经验,正在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进程做出贡献。

伍德麦肯兹亚太电力高级研究顾问曹艳琪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对全球碳减排的贡献日益凸显。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了128吉瓦的电力项目,相当于澳大利亚2022年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3倍,但仅占同期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1.3倍。”时期。 装机容量的5%。 如今,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电力项目已稳定在每年13吉瓦左右,并日益向新能源项目倾斜。 数据显示,已竣工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比37%,在建和规划总规模80吉瓦的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比57%。”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已成为国际光热发电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有力推动了国际光热发电成本的降低,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靠自身技术发展、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我国新能源企业实现了指数级增长,在技术、生产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已成为全球可持续转型和绿色制造中心。 在全球新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持续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推动全球温控目标的实现。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