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万钢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开放合作为核心和主线,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推动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循环融合、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安全稳定。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快速增长,已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 2023年前三季度,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约974.6万辆,同比增长38.5%,市场渗透率超过15%。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销量达到627.8万台,同比增长37.5%,市场渗透率达到29.8%。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超过3770万辆,其中中国销量达到2250万辆。
绿色低碳,打造氢能运输新通道
万钢表示,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能源消费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监管和碳排放强度管控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将全面推行碳排放双重控制制度,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对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完善碳排放评价体系,加强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统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数据。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2022年3月,国家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绿色低碳转型。 对我国氢能产业和应用领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全国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行动计划)。
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探索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道路,通过提高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碳中和。 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取决于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 在此过程中,我国可再生能源近期发展迅速,氢能自然成为新的能源选择。
我国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商业示范,车辆推广规模快速加大,应用场景逐步丰富。 2021年,我国四部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启动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商业示范。 经过几年发展,截至今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已达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运营269座。 示范运营覆盖城市、物流、交通、工程、港口、园区等多种场景。 通过科技冬奥会,验证了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冬的规模化运行以及“绿电”制氢和应用的技术经济性。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商用车。 商用车是当前交通能源减碳的重点。 商用车总量不大,约占12%,但其碳排放却占交通运输的50%以上。 。 未来解决交通碳排放问题,商用车将是重点应用。
万钢指出,经过几年发展,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加速突破,成本大幅下降。 八个主要部件基本实现了自主突破,成本也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系统成本从2020年之前的15000元/千瓦下降到今年9月的3000元/千瓦,降低了80%,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增加了一倍多。
随着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个城市群和41个城市,围绕这些城市示范形成了多个氢燃料电池示范产业集群。 未来,预计在整车、总成、零部件、材料领域将出现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万钢强调,目前氢能产业的难点仍然在于氢能的运输。 氢传输成本仍然是一项重大成本。 从目前制氢的角度来看,太阳能、光伏和风电都可以在产地制氢。 电费可达0.15元/度左右,制氢成本低于15元/公斤。 如何降低其运输成本,使其出口价格达到30元/公斤以下的平衡点,是目前的难点。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条输氢管道,有的管道长度超过100公里。 未来,要推进规模化氢能产业建设,形成长距离管道运输的“主动脉”和短途运输的“毛细血管”相结合的氢能供应体系。 这可以降低氢的运输成本,形成“西氢东”“用”氢能源配置格局。
城市群示范的现状与从“十城千辆”到“全球推广”的过程非常相似。 已经有足够的商用车和足够的面积,形成区域产业链。 同时,在氢能产业链上也已形成一定规模。 12月1日,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达成共识,下一步要连接“氢能高速公路”,建设氢能走廊,形成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示范工程。
首先,中国联通有“两纵四横”的联系。 目前,5大示范区40多个城市基本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如果连通,可贯通京沪、京鲁高速公路。 还有一些横向的可以打造跨区域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支持氢燃料电池跨区域规模化运营。
二是打造“氢能走廊”,沿高速公路布局加氢设施,因地制宜生产氢气,建设氢气输送管道,最终连接成“氢能走廊”。 例如,可以利用高速公路的坡度进行现场实施,或者示范区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工业副产氢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短距离- 氢气输送的远距离管道。
三是逐步形成“现场制备”+“西用东用”的氢资源配置格局。 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有规划布局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逐步向西部和北部突破,可以逐步在整个地区推广新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在商用车方面。
开放合作,打造汽车产业新格局
畅通流通、互利共赢,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发展格局。 万钢指出,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开放合作为核心和主线,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推动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世界。 双循环是一个“8”,汽车产业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未来连接国内国际循环、维护全球产业供应链流通、畅通稳定奠定基础。
最后,万钢强调,全球汽车产业要坚定全面电动化发展信心,持续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突破,推动典型场景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应用和新基础。 设施建设。
要以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为契机,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连接“氢能高速公路”,推动跨区域规模化运营; 合理布局建设氢能设施,打造“氢能高速公路”。 走廊”,形成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重大示范工程。
要继续扩大开放合作,共同打造流通畅通、互利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球绿色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碳中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