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万钢表示,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要统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不断做强动力电池。 系统、新型底盘架构、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将协同突破,加快典型场景应用和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万钢指出,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为契机,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逐步完善相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中国联通支持燃料电池汽车。 “氢高速公路”跨区域示范运营,将打造一条长短结合、布局合理的“氢能走廊”,形成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重大示范工程。

万钢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开放合作为核心和主线,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推动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循环融合、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安全稳定。

原文如下: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如何以创新为引领、跨界协作,共同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 2023年前三季度,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约974.6万辆,同比增长38.5%,市场渗透率超过15%。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销量627.8万辆,同比增长37.5%,市场渗透率达到29.8%。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超过3770万辆,其中中国销量达到2250万辆。 这是基本趋势。

今天我就讲三点。

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研发新布局

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趋势下的研发布局。 从今年的销量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占比超过70%。 但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8.78%。 目前,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综合油耗(WLTC)普遍在1-2升/100公里以内。 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车辆控制,加强内燃机、发电机和动力电池系统的高效耦合,更好地适应全球推广市场的要求。 现在,尤其是高寒地区和长里程使用,对于里程还是有一点顾虑。 纯电动汽车不能完全满足高寒地区的需求。

展望未来,混合动力技术始终是一项不错的技术。 一方面可以与氢燃料电池混合,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 另一方面,氢基燃料和碳中性燃料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也就是说进入零排放时代,混合动力技术仍然会存在。

新形势下,新技术也将不断涌现。 一是高效、安全的车用动力电池系统; 二是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底盘架构; 三是车、能、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个新的“三横”构成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2、绿色低碳,打造氢能运输新通道

持续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能源消费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十四五”期间,在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监管和碳排放强度管控的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将全面推行碳排放双控体系,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对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完善碳排放评价体系,加强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统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数据。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2022年3月,国家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绿色低碳转型。 对我国氢能产业和应用领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全国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行动计划)。

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探索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道路,通过提高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碳中和。 未来经济想要增长,可能就得依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氢能自然成为新的能源选择。

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群的商业示范。 车辆推广规模快速扩大,应用场景逐步丰富。 2021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启动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商业示范。 经过几年的发展,车辆推广规模快速增长,应用场景逐渐丰富。 截至今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已达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运营269座。 示范运营覆盖城市、物流、交通、工程、港口、园区等多种场景。 通过科技冬奥会,验证了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冬的规模化运行以及“绿电”制氢和应用的技术经济性。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商用车。 商用车是当前交通能源减碳的重点。 商用车总量不大,约占12%,但其碳排放却占交通运输的50%以上。 。 未来解决交通碳排放问题,商用车将是重点应用。

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成本大幅下降。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关键技术加速突破,成本大幅下降。 八个主要部件基本实现了自主突破,成本也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系统成本从2020年之前的15000元/千瓦下降到今年9月的3000元/千瓦,降低了80%,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增加了一倍以上。

产业链逐步完善,多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随着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个城市群和41个城市,围绕这些城市示范形成了多个氢燃料电池示范产业集群。 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这些集群中将会涌现出一批整车、总成、零部件、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专新”企业。

畅通氢能供应,推进大规模长距离输氢工程。 目前氢能产业的难点仍然在于氢能的运输。 我国氢气罐车25Mpa左右,一辆罐车加注氢气约600公斤; 在欧洲,氢罐车目前大约可装1吨氢气。 尽管如此,氢气运输成本仍然是一项重大成本。

从目前制氢的角度来看,太阳能、光伏和风电都可以在产地制氢。 电费可达0.15元/度左右,制氢成本低于15元/公斤。 如何降低其运输成本,使其价格达到30元/公斤以下的均衡点是目前的难点。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条输氢管道,其中部分输氢管道已超过100公里以上。 未来,要推进规模化氢能产业建设,形成长距离管道运输的“主动脉”和短途运输的“毛细血管”相结合的氢能供应体系。 这可以降低氢的运输成本,形成“西氢东”“用”氢能源配置格局。

城市群示范的现状与从“十城千辆”到“全球推广”的过程非常相似。 已经有足够的商用车和足够的面积,形成区域产业链。 同时,在氢能产业链上也已形成一定规模。

今年12月1日,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达成共识。 下一步,将连接“氢能高速公路”,建设氢能走廊,形成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示范工程。

第一,中国联通“两纵四横”。 目前,5大示范区40多个城市基本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如果连通,可贯通京沪、京鲁高速公路。 还有一些横向的可以打造跨区域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支持氢燃料电池跨区域规模化运营。

二是打造“氢能走廊”。 沿高速公路布局加氢设施,因地制宜生产氢气,建设输氢管道,最终连接成“氢能源走廊”。 例如,可以利用高速公路的坡度进行现场实施,或者示范区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工业副产氢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短距离- 氢气输送的远距离管道。

三是逐步形成“现场制备”+“西用东用”的氢资源配置格局。

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有规划布局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逐步向西部和北部突破,可以逐步在整个地区推广新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在商用车方面。

3、开放合作,打造汽车产业新格局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走向国际舞台,为绿色低碳交通做出更多贡献。 今年9月,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首次走出国门,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合作,在德国慕尼黑欧洲最大车展(IAA)期间成功举办IAA专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在产业交流合作、交流城市运营经验、增进了解互信、凝聚发展共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本次大会也借鉴了这一经验,将展览延长一天,并向全社会开放。 未来,我们将共同更深入地走进​​社会,让新能源汽车更加普及。 面向未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继续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为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作出更多贡献。

畅通流通、互利共赢,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发展格局。 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开放合作为核心和主线,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推动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世界。 双循环是一个“8”,汽车产业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未来连接国内国际循环、维护全球产业供应链流通、畅通稳定奠定基础。

最后我想说,全球汽车产业要坚定全面电动化发展的信心,继续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突破,推动汽车产业向全面电动化方向发展。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典型场景应用和新基础。 设施建设。

要以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为契机,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连接“氢能高速公路”,推动跨区域规模化运营; 合理布局建设氢能设施,打造“氢能高速公路”。 走廊”,形成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重大示范工程。

要继续扩大开放合作,共同打造流通畅通、互利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球绿色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碳中和目标!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