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绿氢具有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双重属性。 是实现从上游可再生能源到下游交通、钢铁、炼油、煤化工等全产业链低碳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我国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技术路径。 随着我国多个大型绿氢及其衍生品项目的实施,这一赛道正在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热点。 然而,绿氢及其衍生物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成本问题、标准问题、消耗问题等。 如何推动制氢电价下降、找到合适的应用和消费场景、制定绿色氢标准、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探索外贸流通体系等,是行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百人大会特别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绿氢及其衍生物经济分析及全球贸易趋势高端研讨会”,旨在制定推广绿色氢能及其衍生物的相关政策建议。 产品开发。
会上,渤中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主席屠建军、马士基集团脱碳业务发展经理谢文轩、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韩迪飞、庄信万丰催化剂技术与贵金属服务中国区 钱挺,董事总经理,王雪,北京清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石化、BP中国、中科富海、长城威视政策研究院、隆基氢能、海德氢能氢能业务负责人能源科技、吉都汽车、法国电力等环保协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研讨会由中国电动汽车百协低碳综合发展研究院常务理事张震主持,中国电动汽车百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小石作总结发言。
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做出了以下重要判断。
1、绿氢及其衍生品的规模化发展,着眼于降低成本,寻找合适的消费场景和解决方案。 在降低成本方面,第一步是在内蒙古、新疆等北三省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可再生电力地区寻找合适的电源。 其次,必须不断降低电解槽等设备成本,同时提高设备满负荷利用小时数。 数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消费方面,鼓励绿氢就地消费,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鼓励“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建设,确保项目前期就规划好绿氢的具体消费场景。 ,实现全产业链从生产到利用的全流程一体化,形成产业闭环,协同全流程增效降本。
2、绿色氢能及其衍生物是工业和航运领域实现脱碳的关键技术路径。 在工业领域,炼油、钢铁、氨合成、甲醇合成、煤制烯烃等行业在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能源作为反应原料。 绿氢可用于替代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传统灰氢。 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促进工业部门深度脱碳。 目前,我国多家大型国有企业正在引领绿色氢耦合化学场景的发展。 在航运领域,全球多家大型航运公司都部署了甲醇燃料船舶,并从世界各地采购绿色甲醇作为船用燃料。 绿色甲醇燃料供应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3、绿氢与绿碳的结合,可以体现绿氢衍生物的绿色标签。 绿色碳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只有绿氢与绿碳结合产生的衍生品才能真正贴上绿色标签,获得绿色溢价。 以绿色甲醇为例。 目前,部分船公司的绿色甲醇燃料在欧盟生物燃料市场需要符合ISCC欧盟认证体系。 原材料需要遵循可再生能源指令,这意味着二氧化碳需要来自生物质或空气捕获。 只有追根溯源到绿色碳,甲醇才能被认定为绿色甲醇。
4.亟待加快制定绿色氢、绿色氨、绿色甲醇衍生物国家标准,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绿氢及其衍生物国家标准。 目前只有《低碳氢、清洁氢和可再生能源氢标准及评价》(发布)、《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开始编制)和《绿色氢》。 《甲醇分级标准》(已开始编制)等团体标准,现有标准的边界和门槛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法案正式进入过渡期,现有标准的边界和门槛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双边标准,可能对我国绿氢及其衍生品和下游工业产品的贸易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5、随着氢能应用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及跨区域储运技术的进步,氢能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交易商品。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报告,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绿色氢需求将通过管道和船舶的国际贸易得到满足。 未来,绿氢作为一种能源,有望通过管道、大型货船等完整的运输网络进出口到世界各国或地区,形成新的能源格局。 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氢能生产和消费潜力巨大,短期内氢能消费很可能走向内循环; 长期来看,由于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设备产业链成本优势,我国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氢出口国。
会上,与会专家积极就如何加快降低成本、推动标准制定、改善消费场景等建言献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期待共同推动消费升级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绿色氢及其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