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5,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全社会控制成本、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业内人士认为,成立两年来,我国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步伐越来越快。 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巨大改革创新需求。
运行平稳有序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碳市场建设成效显着。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所长、研究员严刚指出,目前,碳市场全流程制度框架和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碳市场的责任、义务和分工已基本建立。各参与者的劳动情况基本清晰。 同时,全国碳市场管理制度及相关技术文件陆续发布,核算、核查、配额分配等制度方法不断优化,制度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
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欣指出,全国碳市场已经建立了政策和监管体系,目前建设和运行已基本形成。 同时制定了稳定积极的配额分配方案。 “碳市场的建设和启动是我国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同时,我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显着提升。 具体来说,测算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43%增加到2020年的76%。按单位数量计算,测算单位数量从2019年的47%增加到2020年的81%。全国碳排放总体运行情况市场平稳有序,成交价格稳步上涨。 第一个达标周期成交均价为42.8元/吨,2021年至今均价为58元/吨。 2023年10月突破80元/吨。 碳价格平稳上涨,没有出现剧烈波动,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
严钢指出,碳市场有力推动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企业能源、产品、检测、运营等碳排放相关数据的台账记录逐步完善。 碳排放精细化计量水平全面提升。 例如,煤炭元素碳含量实际计量率显着提高,提高了企业级碳排放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有力支撑了配额分配等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高效建设仍有差距
在构建碳排放管理和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同时,碳市场建设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缺乏直接服务于碳市场建设和碳资产管理的中长期规划等。排放管理缺乏配套政策和更详细的标准体系等。
目前碳市场只有一类行业纳入市场管理。 严刚认为,我国目前的碳市场仅包括发电行业,企业间同质化程度较高,风险偏好相似,碳减排成本差异较小。 通过个体减排成本差异很难形成合理的碳价格。 此外,电力行业呈现企业集团化。 由于全球化的特点,很容易导致集团内部结盟,形成供给侧主导的市场。
与此同时,碳排放剩余空间与GDP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严钢表示,“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增长形势严峻。 前两年,电力、石化、有色、造纸等行业排放量均有所增加。 迫切需要将更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据初步预测,“十四五”期间,火电、炼油、有机化工等行业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迫切需要加强企业层面减排政策驱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欣提醒,目前,对于全国碳市场的作用、定位和发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人们过分强调碳市场的金融属性,过分担心碳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合监督和支持机制,专门针对管理团队规模小、资金支持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也包括阶段性问题”。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问题、政府制度设计和建设中的问题、机构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问题。”
完善市场交易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导向已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的“能源双控”转向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碳双控”。 “因此,我国碳市场改革创新刻不容缓,全国碳市场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严刚说道。
张欣认为,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关键在于完善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要立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全国碳市场建设。 要以阶段性问题为导向,坚持不懈地实现法律法规、管理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功能的良好结合。
“未来要加强碳排放权交易、能源权交易、电力交易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碳排放、控制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以碳定价为基础的碳定价机制。 张欣提议道。
严钢强调,要在巩固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完善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办法,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供求和价格调控政策,综合考虑工业减排对国家减排的贡献。 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中国碳市场目前覆盖排放量超过50亿吨,是覆盖率最高的碳市场;未来纳入八大行业后,覆盖排放量将达到80亿吨,占比超过20%。”占全球排放总量的%,这将对全球碳排放产生重大影响,交易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推动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和融合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