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关于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两大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 到2030年,这一数字力争达到200家左右。
可以预见,《意见》将对很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这些行业现有的游戏规则。
对于光伏制造的中下游环节来说,使用碳足迹更具竞争力的原材料将不再是“选择”,而是未来生产和销售的“必须”。
目前,多晶硅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传统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FBR)。 其中,前者因技术成熟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形态为棒状硅; 后者是硅材料龙头协鑫科技近年来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从而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其产品形态为颗粒硅。
相比之下,由于颗粒硅的碳足迹比西门子棒硅低70%以上,未来几年硅材料行业或将迎来重大转机,颗粒硅的“春天”正在加速。
01
顶层设计优势
产品碳足迹是碳排放核算的一种。 一般是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是衡量制造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市场。 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评估和认证体系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相对滞后。 这导致国内碳足迹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 如此一来,我国出口的商品可能面临巨额碳关税,这必将对我国的出口和外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此,五部委联合发布《意见》,对产品碳足迹管理各项重点工作进行系统安排,提出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加强碳足迹后台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签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互联互认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
具体来看,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约50项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初步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立国家产品碳标签认证体系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将显着拓展碳足迹和标签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部分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签已取得国际互认。
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基本建成一批覆盖面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形成国家碳足迹核算体系。产品碳标签认证体系将全面建立,碳标签已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签已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两大主要目标外,《意见》还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即: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 加强碳足迹后台数据库建设; 建立产品碳标签认证体系; 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 推动碳足迹国际互联互认。
如果上述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未来碳足迹将不再是“选项”,而将成为各行各业生产、销售、消费的“必备”。 随着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也将提升我国外贸出口的竞争力。
为此,《意见》还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四大保障。
可以预见,在碳足迹管理体系下,未来低碳绿色产品将大行其道。
02
颗粒硅“迎春”
在光伏多晶硅领域,随着10万吨产能逐步释放,颗粒硅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尽管光伏行业陷入“囚徒困境”,但这一被协鑫视为“核武器”的高科技产品,正在加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颗粒硅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主要归功于协鑫科技一直引领光伏行业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制造。 早在硅棒赚得盆满钵满的2010年,该公司就开始推进采用硅烷流化床法的粒状多晶硅技术的自主研发。
2011年初,协鑫决策层决定提前启动更具技术和成本优势的硅烷流化床多晶硅项目,动员经验丰富的技术创新人才,成立了硅烷流化床颗粒硅技术开发研究团队。
此后两年,协鑫科技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从流化床理论研究、概念设计等方面逐步打通了硅烷流化床颗粒硅生产工艺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硅烷流化床颗粒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过程放大。 瓶颈,掌握流化床颗粒硅制备关键技术。
2017年,协鑫科技以1.5亿美元完成对美国及其子公司部分技术和资产的收购,新一代电子级硅烷流化床技术的商业化已步入快车道。
图说/协鑫科技旗下江苏中能工厂内景
如今,协鑫科技在全国拥有4个颗粒硅生产基地,颗粒硅产能达42万吨,位居全球第一。
与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相比,颗粒硅在成本和质量上具有显着优势的“杀手锏”之一就是碳足迹。
有专家测算,仅硅料环节生产1GW颗粒硅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比改进的西门子法减少74%。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生产1GW组件可以减少至少47.7%的二氧化碳排放。
更直接的对比是,与传统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的高能耗相比,每生产10万吨粒状硅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万吨。
有机构甚至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对多晶硅材料的需求量约为150万吨。如果届时三分之二的多晶硅升级为颗粒硅,每年的减排量将超过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150亿吨。 千分之三。
颗粒硅在碳足迹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
早在2021年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就根据相关核查程序颁发了颗粒硅碳足迹证书。 这是自当年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文以来,颗粒硅获得的国内首张“碳足迹身份证”和权威鉴定证书。
证书显示,颗粒硅每个功能单元的碳足迹值仅为20.7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这一数值大大刷新了此前德国瓦克公司设定的每功能单位二氧化碳当量57.559公斤的全球最低数据。
2021年10月底,协鑫科技旗下江苏中能获得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颁发的《协鑫颗粒硅产品碳足迹证书》,证明公司每公斤生产颗粒硅的碳足迹值仅 37,000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当时,这份证书是迄今为止我国颗粒硅领域首张由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碳足迹身份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主要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占比一直较大,组件出口量占比超过50%。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2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将达到512.5亿美元。
与此同时,2023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1月1日正式征收, 2026年,并于2034年全面实施。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贸易壁垒。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下游厂商开始使用颗粒硅。 协鑫科技CEO兰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于颗粒硅产能不足,大量颗粒硅被掺入到后端工艺中。 不过,目前,越是领先的n型和p型制造商,越会采用100%颗粒硅。
“首先,颗粒硅具有性价比优势;其次,未来集成组件在终端销售时,颗粒硅具有更明显的碳足迹优势。后者实际上可以为海外下游企业带来产品溢价。” 蓝天石说道。
如今,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已驶入快车道,颗粒硅的碳足迹优势将迅速放大。 属于它的盛宴将会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