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燃料电池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和五年的不断追赶,让我们有能力和机会与国际品牌竞争。
中国燃料电池,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近五年发展迅速。 每千瓦电堆和系统成本下降了3/5以上,单堆功率达到300kW,温度低于-50℃。 在没有低温冷启动帮助的情况下,堆芯体积功率密度超过6kW/L,系统功率超过250kW,系统质量功率密度超过0.8kW/kg。 这些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空气压缩机、DC-DC、加湿器、电压检测模块、氢气循环泵和喷射器以及板和膜电极等测试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两者都实现了自主生产,年产量超过百万件。 国产碳纸、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的试验也在逐渐增多,批量使用也不会遥远。 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堆和系统的设计、控制、加工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显着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显着提高。 燃料电池汽车基本上跑几万公里不会出现大问题。 五年多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燃料电池产业在国产化、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燃料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燃料电池的市场推广仍然十分困难。 主要原因包括成本高、可靠性差、基础设施缺乏、车企积极性不高、资金回笼时间长、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难以应对等。 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分布在几十个单位。 每个企业的年产量最多不超过几百台,很难实现规模效应。 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已见成效,但很难持续下去,如果没有量上的重大突破,未来降低成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缺乏长期道路运营的数据和经验积累。 虽然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已达1.6万辆,约占全球保有量的20%,但坚持长期运行的车辆实际上并不多,累计统计也很少关于各种问题和许多统计问题。 仅限于装载过程中遇到的燃料电池系统与车辆的匹配和调试问题,以及短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跑车在长期运行后会出现的问题出现之前就停止运行了,使用寿命也只是在“设计”阶段,缺乏扎实的数据。 现阶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缺乏,导致加氢不方便,氢价居高不下。 在完成补贴等规定的公里数后,车主不愿意继续使用氢气来运行车辆,从而难以积累长期的运行数据。 。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一年安装数百辆燃料电池汽车并不会为公司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也不会改变公司的经营状况。 因此,车企没有动力去积极尝试燃料电池。
其次,补贴发放滞后,企业资金压力大,必须负重前行。 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有没有政府补贴,燃料电池系统企业都需要垫付资金。 目前尚不清楚资金何时或是否会被撤回。 这给公司的现金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保修期内必须更换电堆。 否则会给系统带来很多额外的开销。 无论是否属于3+2示范城市群,虽然地方政府希望支持燃料电池发展,但由于资金有限、花钱地方多,地方政府对燃料电池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一般不强。
三是城市群规划的实施,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更加严重,大部分企业难以获得订单。 企业要想拿到订单,首先必须在当地建工厂。 建厂后是否有后续订单难以预测,资金何时撤出等等都不确定,迫使小公司到处建厂或者想办法建厂。 一出手、换个地方,会让企业骂人、让政府失望、让行业犹豫。
总体而言,燃料电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这个行业没有利润,人才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就更少了,能提出创新想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都是为了盈利而来,都希望盈利的时间越短越好。 这是正常的投资。 通过这几年的了解,加上几家龙头企业上市不断受挫,投资投资者深知燃料电池行业短期内很难盈利,因此更加不愿意这么做。容易地。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假真假假。 别说行业外的人,就连行业内的人都一头雾水。
谁会赢? 显然,有资金、有资源的公司。 即使这些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较低,但它们可以用时间和空间来换取强大的生存能力。 对于先天不足的小弱民营企业来说,只有立足务实创新,才有希望通过自身在某项技术上的优势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时间。
氢能是全球构建新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燃料电池是利用氢气发电的最佳方式。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 两人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条非常艰难的路要走。
关于作者
齐志刚博士在国内外燃料电池领域深耕近30年。 对燃料电池从关键材料到系统控制集成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工作经验。 他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许多世界首创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得到实施。 他已将其实际运用到燃料电池的生产实践中,并带领团队创造了燃料电池多旋翼无人机户外不间断飞行331分钟的世界纪录和燃料电池电堆起步的世界纪录。 -52°C,无冷启动。
拥有10项美国专利、75项中国专利,出版个人专着《燃料电池》,参与国内外50余项燃料电池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荣获2021年IEC“1906奖”。 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燃料电池技术分会(TC105)AG1顾问组召集人及MT101、WG304工作组召集人,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秘书长联盟专家委员会及多名学术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