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2023年11月24日至27日,2023第七届全国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大会暨首届全国集群智能技术挑战赛在南京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中国指挥控制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指挥控制学会机载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空天防务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沉阳飞机设计院、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飞机控制重点实验室集成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航复杂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航第二医院二科集群智能控制联合实验室-智能协作与感知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四医院十七院实验室——由一院研发部航天集群智能联合实验室、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 来自我国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领域200余所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的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包括三个开幕式环节:领导讲话、签约仪式、颁奖典礼; 两次学术交流会:会议专题报告和分会场报告。 会议于11月25日举行开幕式及专题报告。开幕式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刘玉超主持。
刘玉超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戴浩院士代表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他指出,集群智能和协同控制是当今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过去几年,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推动我国国防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大会能够成为链接集群智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合作互动平台,为推动指挥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支撑,为我国的指挥控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贡献。
戴浩院士、方静区长、蒋国平副书记、张韧教授致辞
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区长方静代表会议召开地鼓楼区人民政府致辞。 他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他希望与参会高校、机构、专家学者一道,发挥资源和优势,与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专业人才、特色品牌开展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会议主席蒋国平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他感谢大家出席本次会议,回顾了南京邮电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校基于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情况。 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 希望本次会议能为与会人员提供一个密切沟通和交流的优质平台。
中国指挥控制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主任、会议主席张韧教授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和组委会致辞,感谢大家对国家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大会的支持。 介绍了今年全国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大会、首届全国集群智能技术挑战赛、集群智能技术装备展览会的筹备和参与情况。 希望通过会议、竞赛、展览有机融合,打造以会议促会议。 以交流、以赛促发展、以展促合作,可以有效链接学术界、工业界、军队和政府部门的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生态系统,为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 贡献力量,创造新的辉煌。
随后,江苏省科协与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举行签约仪式。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戴浩院士,学会副秘书长宋鹏、董希旺,助理秘书长张俊文,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千木见证协会、协会副秘书长宋荣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战略合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江苏省指挥控制系统科技创新发展。 推动指挥控制相关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壮大人才队伍。 在智库建设、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才干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及地方科学技术协会。
签约仪式
颁奖典礼开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戴浩院士为付梦印院士和潘成胜教授颁发CICC院士证书,表彰他们为我国指挥与控制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
戴浩院士为付梦印院士、潘成胜教授颁发CICC会员证书
本届大会期间,首届国家集群智能技术挑战赛决赛同期举行。 首届挑战赛以“蜂群快车”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国内一流大学、国防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38名参赛者。 来自不同单位的64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人数达438人。经过激烈角逐,11月24日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区长、大会主席王梦怡共同为获奖团队颁奖。
特邀会议报告会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专委会副主任刘玉超主持,大会主席、专委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孙健教授主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王梦毅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孙健教授。 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惠俊鹏研究员,学会副秘书长、专委会主任、会议执行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希旺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主持。
刘玉超秘书长、孙健教授、王梦怡研究员
惠俊鹏研究员、董希旺教授、陈谋教授
分别主持专题会议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自立院士、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在线报道)、南京理工大学付梦银院士、湖南大学李树涛教授、航天科工二院王梦毅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立哲教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石晓荣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黄攀峰教授、中国赵彦杰研究员(邱浩,高级工程师)电子集团智能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岳东教授、东南大学陈西元教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曲云杰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方浩教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李庆伟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所、西湖大学赵世宇教授等15位院士、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智能系统可靠性与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陆地无人系统认知导航技术”、 “高光谱图像智能处理与识别”、“‘群对群’协同对抗规划与引导问题研究”、“岛礁环境遥感智能检测”、“多智能体协同决策技术”、 《系留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无人机蜂群实践与思考》、《配电网海量分布式源荷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集群协同关键技术》水域无人船导航与定位》、《生物智能启发的无人系统决策与规划方法研究》、《严格信息物理约束下的无人系统协同感知、规划与控制》、《关于无人系统决策与规划方法的思考》会议以“未来空中编队智能指挥控制技术发展”、“多机器人编队控制——从理论到实践”为主题做了高级别专题会议报告。
王自立院士、何友院士(在线)、付梦印院士
李树涛教授、王梦怡研究员、王立哲教授
做专题会议报告
石晓荣研究员、黄攀峰教授、赵彦杰研究员(邱浩岱)
岳栋教授、陈西元教授、曲云杰研究员
方浩教授、李庆伟研究员、赵世宇教授
做专题会议报告
11月26日分会场将报告录用论文。 本次会议共接收论文425篇,其中中文论文128篇,英文论文297篇。 所有论文根据主题相关性分为9个分会场和80个墙报区,其中以口头报告形式呈现的论文209篇,以墙报报告形式呈现的论文216篇。 录用论文中,有65篇被推荐在《指挥与控制学报》、《航空学报》、《宇航学报》、《空天控制》、《中国空间科技》等优质SCI、EI核心期刊发表。
分会场口头报告和海报报告
会议期间还同期举行了集群智能技术与装备演示,吸引了航天科工二院、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珠海云舟、卓易( 实验室)、泊松、AFI、AMU实验室、中科导引、清研信息科技、元科视觉、东方中科、云纳科技、格瑞纳电子等智能无人平台、导航定位系统、数据链、传感器任务负载作为整套集群演示验证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产品供应商,行业旗舰SCI期刊杂志如《航空学报》、《航空学报》、《科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国内国外一流出版社,以及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参加了此次展览。 现场还举行了无人机群、四足机器人等各类实物展示和动态表演。
集群智能技术装备展示现场
无人机群协同飞行演示
四足机器人自主控制动态演示
本次会议重点讨论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相关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会议特邀报告、分会场报告、挑战赛、装备展示精彩纷呈,涉及空、天、地。 无人集群系统如无人集群、海洋等的智能化和协作各方面信息量大、技术含量高、收获多。 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推动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行业主要优势单位和专家组的学术引领,加强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的需求牵引与对接、技术交流与互动、推动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装备组建与应用。 对于加速我国集群智能装备的实际应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与会代表合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