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棉铃虫严重危害棉花、玉米、小麦等300多种农作物。 具有迁徙距离远、繁殖能力强的特点。 易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且难以防治。 因此,开发绿色、针对性强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对昆虫行为的研究表明,雌性棉铃虫产卵后,卵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阻止其他雌性棉铃虫在同一地点产卵。 这种独特的行为被称为“昆虫产蛋”。 回避鸡蛋行为”。 然而,这种气味如何引发昆虫回避行为的机制尚不清楚。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团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出棉铃虫卵表面存在3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天线电势耦合。 。 实验证实,这三种卵表面化合物及其混合物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的产卵回避行为,从而阻止棉铃虫在特定区域产卵。 与此同时,在棉铃虫触角的神经元中发现了能够识别这些气味的基因。 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从分子和神经层面掌握了昆虫产卵回避行为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
“基于这项研究,下一步研究人员有望开发出棉铃虫产卵行为调节剂,用更绿色的方法阻止棉铃虫在特定田间产卵,有效保护农作物。”王桂荣说。
该研究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