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者“鱼贯而入”:盘子不大、出手慷慨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回望2022年,在光伏行业高景气带动下,7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掀起跨界热潮。 2023年,跨界“追光大军”虽有所减少,但依然凶猛且各具特色。

据观察,今年的跨界玩家也有着不同的出身,包括能源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印刷公司、家电、珠宝龙头等; 其跨越的环节涵盖硅片、电池、零部件、辅料、电站等产业链细节。 其中,电池组件是首选。

跨行业的原因包括多元化发展、延伸主业,以激发企业新的经济动力; 或是主业不景气、业绩不佳寻求转型,希望借助光伏实现逆风翻盘。 所有这些因素,开创了光伏产业的新篇章。 一个新的故事。

跨界玩家“鱼贯而入”:盘子不大,出手也大方

2023年跨境光伏上市公司大多具有同样的特点。 他们的市值不大,但对光伏产业的投资却非常大方。 他们往往投资数十亿、数百亿,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市值。

联盛科技是今年跨界比较活跃的公司。 今年以来,联盛科技陆续宣布在江苏南通建设新能源12GW异质结电池项目,项目一期投资20亿元; 投资40亿元在四川眉山建设8GW新能源异质结电池项目。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总资产18.68亿元。 与同年两个项目60亿元的投资相比,资金缺口较大。

资料显示,联盛科技前身为三无互联网,成立于2004年,是通过SaaS模式自主研发的应用软件系统。 专注于中国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企业邮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软件产品。 和专业的服务提供商。

跨界进军光伏领域,是联盛科技转型所有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目前还很难判断它的跨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10月18日,行业“新面孔”新林飞宣布在青海西宁“大投资”400亿,投资大型垂直一体化光伏制造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年产40GW单晶棒、40GW切片、20GW大尺寸高效电池和20GW大尺寸高效组件生产线确实是一件大事。

还有一家新进入的公司——滨海能源。 这家以印刷为主业的公司于10月25日相继宣布,将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和包头市投资总额254亿元建设15万吨工业项目。 硅、多晶硅12万吨、单晶硅棒40GW、单晶硅片40GW、电池组件10GW。

作为老牌房地产企业,天辰也在6月份宣布,计划投资116亿元建设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20GW储能转换器及储能系统。 天辰股份近五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在6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波动。 2022年净利润仅为3593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

此外,2022年刚刚成立的上海东健数字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145.8亿元的电池组件项目落地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 广东深蓝在四川达州签约的一体化项目投资额也高达103亿元。

每一个动作都大胆奔放,直接触及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制造。 这一系列动作着实让业内企业震惊。

各行业的跨境案例还不止于此。 今年2月,老牌珠宝龙头名牌珠宝宣布拟在柯桥经济开发区投资日月光伏电池“超级工厂”项目。 项目分两期实施,总投资约100亿元。 而就在12月5日,明牌珠宝再次发布公告,称拟斥资1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绍兴明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光伏发电提供EPC建设服务和BOO植物。

涉足光伏的玩家中,对家电领域的参与正在逐步深入。 6月,美的集团宣布完成对旗下上市公司和康新能源14.73亿元定向增发。 新增资金将用于电力设备业务产能升级项目、光伏产业平台项目等。

目前,TCL、创维、海尔、格力等五家家电巨头均已投资光伏产业。

人气“低落”,赢家寥寥无几

跨界光伏谋求美好未来。 然而,2023年光伏市场发生了变化,鼎盛时期的光环逐渐褪去,行业进入调整周期,历届“追光者”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用n型电池替代p型电池的过程中。 对于缺乏行业技术积累和专业团队的跨境企业来说,进入门槛并不低。 以HJT为例。 这项技术还处于被攻克的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还存在困难。 但年初以来零部件价格大幅下跌,成本承压。 异质结电池也是重资产投资。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游戏时需要谨慎。

另外,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历年来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在50%-60%,产能超过需求一倍也属于正常现象。 但到今年年底,光伏产品各方面产能预计将达到1000吉瓦,对应全球400吉瓦的市场需求,阶段性产能过剩已经出现。

随着跨界趋势和产能不断扩张,光伏赛道日趋拥挤,价格竞争激烈。 以零部件端赛道为例,行业龙头纷纷调整策略,试图重塑市场格局,而求生存的二线品牌也将毛利压缩到极致,屡次报出低价,促使“元件终端市场出现“跳水”价格回调。

在此背景下,行业必然迎来一场“洗牌”。 尚未站稳脚跟的跨境玩家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退出。 去年炒作颇多,今年退出光伏、回归水牛奶主业的黄石集团成为典型代表。

今年8月起,黄石集团将安徽黄石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股权转让给陆燕飞及其管理团队控制的公司,并注销了控股子公司黄石晶华(广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已基本退出光伏领域,回归水牛奶主业。

此外,乐通股份、奥维通信等近十家跨境企业纷纷放弃或缩减光伏项目,选择主动退出。

当然,在跨界光伏这件事上,也有一些企业取得了阶段性转型的成功。 曾经主营汽车内饰业务的骏达股份,通过2021年收购捷泰科技全部股权,成功转型光伏,进军中游太阳能电池领域,目前已跻身全球前5强。国内太阳能电池领域出货量。

煤化工企业宝丰集团投资390亿元,布局硅材料、电池、组件全产业链。 近日透露,瓜州宝丰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硅材料项目一期全面投产,产出合格产品。

展望明年,谁会获胜,谁会被淘汰?

可以看到,在技术壁垒不断提高、产能爬坡困难、成本曲线陡峭的考验下,一些曾经大举进军光伏的企业“无疾而终”,有的“半死不活”。岩石和坚硬的地方”,一些已经逐渐稳定下来。 脚跟。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已不再处于近两年的“最佳状态”阶段。 新进入者众多,光伏行业市场格局或将重塑。 理性、差异化发展对跨境企业至关重要。

对于行业无序进入的现象,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继凡直言,“今年随着几家龙头企业新型光伏电池或新型硅片产能的增加,龙头企业的产能大幅增加。”明年企业将高速增长。 按照市场的平均增速,明年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增加,其他企业将被挤出。”

新一轮的调整已经开始。 在群雄逐鹿的市场中,哪些跨界企业能够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在光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有待观察。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