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对于锂电池结构件,高工产研指出,2023年该细分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海外市场需求增加是重要驱动因素。
11月21日至23日,以“循环中的弹性增长”为主题的2023年高工锂电池年会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举行。 其中,专题专场“材料专场一:电储双轨下的材料供需”由科达利冠名。
拓展海外客户需要锂电池企业关注环保要求、文化差异、政策规范、质量要求、成本费用等方面的“风险隐礁”。对此,科达利提出了“风险隐礁”。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专注、创新、做最确定的事”在2023年高工锂电年会上。
“集中资源,力争做到最好。”科达利总经理李建举在《锂电池结构件全球化的机遇与暗礁》主题演讲中表示。
首先,李建举强调,结构件对于影响锂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包括铝/钢外壳、盖板、连接件等,起到传输能量、承载电解液、保护安全、固定支撑电池、装饰外观等作用。 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它们具有可连接的电阻、抗震、散热、防腐、抗干扰、抗静电等特定功能,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安全性、密封性和能效。
据介绍,科达利为客户定制的结构件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零阻力”,即结构端不会出现电芯损耗,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长寿命和一致性。 目前科达利结构件的应用范围已涵盖各种规格形状的3C数码、动力及储能电池。
随着能源转型趋势不断展开,科达利锂电池结构件的形式也不断丰富,通过加强对场地、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有效提高结构件的质量。
科达利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结构件生产设备的升级迭代,包括全自动高精度冲压设备、新型工业4.0智能精密铝壳全自动成型设备、新型工业4.0智能顶盖全自动精密成型设备等。装配设备。 、复合材料全自动精密摩擦焊接设备等。
在此基础上,科达利也有信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内锂电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锂电池结构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成为必然。”李建举说。
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因素使得锂电池结构件行业企业走向全球化成为必然。 一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30%后放缓; 其次,锂电池下游的中日厂商韩国电池厂商已逐步向海外转移; 第三,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带动了全球锂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
以欧洲市场为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拥有全球领先的汽车生产基地和雄厚的汽车工业制造基础。 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一贯理念、欧盟最严格的碳排放法规以及欧洲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的推动下,主流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
基于就近支持客户市场需求的战略,科达利在全球共部署了16个生产基地,其中欧洲德国、瑞典、匈牙利的工厂已全部建成投产。
锂电池全球化已成必然,同时也给结构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和风险。
机遇方面,科达利认为,全球化也是本土化,锂电池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高效沟通、快速响应、降本增效等紧密服务打造坚实市场,并缩短交货周期。 客户关系,提升企业的整体优势。
同时,实行标准化管理,在海外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跨国管理能力,这对科达利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好处”。
风险方面,锂电池企业出海必然面临环保要求高、文化差异大、政策法规繁多、质量要求高等挑战。 例如,在噪音、气味等控制方面,欧洲相关政策的要求与中国不同。 结构件的尺寸管理和外观管理也更加严格,这需要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 也加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李建举直言,科达利出国五年来,“交了很多学费”,但同时也促使企业装备自己“更高的环保意识、更严格的管理思维、更强的合规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锂电池出海的挑战,科达利认为,要聚焦“专注、创新、国际化”,“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最确定的事”。
其中,专注要求企业在同一领域集中资源,努力做到产品质量最好; 创新,就是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创新,选择未来5-10年爆发概率较大的行业进行研发投入; 国际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客户,稳步实施海外产能本地化,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
科达利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高端的产品品质、快速的客户响应以及就近的生产基地设施,与全球头部电池客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科达利已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松下、ACC、特斯拉等全球主要市场龙头企业实现批量供货和订单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