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央企重组整合进入新一轮高潮。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已完成27个集团49家企业的战略重组和专业整合。 国务院国资委新设立和受理企业13家,监管央企数量由116家调整为97家。
央企重组由简单到深度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了解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央企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从承包制到股份制,再到聚焦大企业企业放小、关闭破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从建立监管机制、分拆提升企业竞争力,到加强顶层设计、重组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
2019年至2022年,4个集团7家中央企业和116个集团347家省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实施战略重组。 到2023年,央企改革进入新阶段。
1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更好发挥科技进步作用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一把手、明确重点,锚定重点产业抢发展、错位发展,培育孵化一批独角兽公司。”
可见,时至今日,央企改革的方向已不再局限于两家企业的简单组合,实现积累,而是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本效能,支持新兴产业,实现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 发展错位。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央企争夺发展机遇的重中之重。
从简单合并到深度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央企业改革走过了一些弯路,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继续推进央企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继续简单地兼并吸收,最终可能会走上一条涉嫌“垄断”且不利于“竞争”的老路。
因此,当前央企重组更加细化。 越来越多的央企整合不再直接合并两家企业的所有业务板块,而是选择某一板块进行合作,比如中国三峡与中国交通建设公司的合作。 重点整合水利、电力建设资源,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 ,
国有企业内部整合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例如,中核集团整合了中核惠能和新华水电,旨在将非核新能源业务集中到一家公司,形成前沿效应。
中央企业深化行业重组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并购奠定坚实基础。 国元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元公司”)重组整合了10家央企煤炭资源,涉及煤炭产能约2.8亿吨,资源储量约630亿吨,总资产超过1400亿元。
这家国元公司是由中国国信、中煤集团、中国诚通、国家能源集团等四家央企投资设立的公司,专门经营煤炭资源。
这种整合方式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充分挖掘纵向重组整合的资源和机会。 通过深度纵向重组整合,实现链补、稳、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让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发展。
急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轮央企重组的主要目的是集中优势“力量”抢占新能源业务板块。 以能源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抢占新能源业务板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国要实现“30·60”目标,能源企业必须转型。 以化石能源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必须依靠新能源的发展。 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从事新能源业务的97家央企中,远远不止五大六小发电集团。 据国际能源网不完全统计,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97家央企中,已有近50家加入新能源行业。 能源项目开发领域。 从类别来看,这些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央企不仅包括传统的电力投资企业,还包括石化化工领域、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以及钢铁、矿业、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央企。 他们都在争夺新能源。 能源行业的“饭碗”。
随着进入新能源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新能源开发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央企之间对资源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各种恶性竞争现象频频发生。
由于大量央企涌入新能源市场,地方开发新能源项目的相关部门开始变得拥挤。 很多企业想要在当地开发新能源项目,需要跨越更高的“门槛”。 部分央企为了获得新能源项目配额,随机承诺配套设施或投资金额不断刺激地方政府上调预期,而新能源项目目标因土地等原因迟迟开工建设,进一步刺激地方政府提高预期。新能源开发领域恶性竞争加剧。
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叫停一些新能源项目。 最新的政策是辽宁省发改委11月28日发布的《关于规范分布式光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文件明确,按照《分布式电源并网承载能力评估指南》评估为黄色、红色等级的限制区域,电力公司应当采取措施,完成已竣工和开工项目; 对已备案的项目和尚未开工的项目,电力公司将通知其暂停施工; 对于尚未登记的项目,相关审批部门将通知其暂停登记,待电网承载能力改善后再继续登记工作。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统计发现:安徽、广东、广东大埔县、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海南五指山市、河北雄县、河南苏家左乡、湖北焦作市、湖北北山市、湖北铜山湖北宜城市、湖南睢宁县、江西辽宁彭泽县、辽宁沉阳市辽中区、辽宁营口市、山西定襄县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分布式光伏市场,明确规定了以下情况不得并网、不得擅自开发、禁止安装、自行拆除、暂停备案。
可见,新能源发展乱象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整。 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央企如何应对?
专注于新能源业务
央企也认识到不能盲目在新能源领域发展。 首先,要让新能源成为公司旗下的一支强箭,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性。 因此,不少央企开始拆分新能源业务板块,希望能够独立上市。
2021年6月,中国三峡集团旗下三峡能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次发行募集资金227亿元。
2022年11月,华电新能源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A股)招股说明书(申请草案)。 2023年3月,华电新能源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募资总额300亿元; 6月15日,华电新能源在上交所主板IPO顺利通过,成为当前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规模的IPO。
今年6月2日,中国电建也宣布拟将新能源板块分拆上市。 中国电建表示,根据公司规划,中国电建未来三年新增装机容量巨大,资本支出需求迫切。 中国电建新能源独立上市后,受益于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运营板块的持续关注。
众多央企上市新能源业务分拆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业务是资本支出大、经营稳定、投资回收期长的运营性业务。 如果不分拆,新能源业务将面临更高的成本。 融资成本降低,分拆后更有利于新能源业务的独立运营。
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指出:“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一件‘大事’,科学谋划目标方向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新能源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路径措施和工作节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央企要形成“一盘棋”,加强在新能源数字化转型、专业化运营、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央企新能源布局结构整体优化,有效形成合力,有效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