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价格低迷势必将持续影响整个产业链利润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N型料成交价格67000-70000元/吨,均价68200元/吨,环比下跌0.87%;

单晶复合材料成交价格62000-65000元/吨,均价63100元/吨,环比下跌2.92%;

单晶致密料成交价格60000-63000元/吨,均价61000元/吨,跌幅1.93%;

单晶菜花料成交价格57000-62000元/吨,均价58300元/吨,跌幅1.85%。

根据最新硅料报价可以看出,目前单晶致密料已经开始逼近6万元/吨。 如果硅料未来走势仍不乐观,那么致密料将像菜花料一样跌破6万元/吨。 吨。

从走势图可以看出,自11月初以来,硅料价格已达到6月中旬的最低水平。 11月8日以来,硅料价格呈现下跌趋势。 作为上游原材料,硅材料价格的低迷势必持续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利润。

破产、倒闭、延期,硅料进入寒冬

据了解,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德国最后一家硅生产商巴伐利亚公司RW面临破产危险。 该公司拥有 120 名员工,已经不得不大幅减少产量。 四台内燃机中只有一台在运转。 生产原硅的成本一半以上用于其所需的电力。

与国内情况不同,让这家硅企业举步维艰的是工业电价居高不下。 同时,目前高纯硅报价约为每公斤7.7欧元,较年初上涨约四倍。

据了解,生产一吨硅需要约15000千瓦时的电力。 如果按照德国的电价换算,生产一吨硅材料的电费高达1800欧元。 然而,欧洲的能源价格仍然很高。 影响这一点的客观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竞争等。

这并不是唯一一家处于这种情况的硅公司。 近日,据外媒报道,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太阳能公司REC集团宣布关闭位于挪威和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工厂。 原因还是一样:电费太高。

据悉,这并不是该公司第一次这样做。 REC今年3月重启了位于挪威的多晶硅工厂,但随后因当地电价高企而于8月再次关闭。 受挪威工厂关闭影响,REC累计亏损将达22271万元。

除了电力成本较高之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已经开始逐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随着多晶硅进口量逐渐下降,海外硅厂销量开始快速下滑。

据了解,REC在挪威的生产活动总共损失了3.35亿挪威克朗(约合3120万美元),停产预计将影响约250名工人。 不过,公司多晶硅业务的亏损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 2022年第四季度,REC实现营收3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5亿元),亏损2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 主要原因是多晶硅和硅烷气体销量减少。

这种情况在今年一季度并没有得到改善。 2023年一季度,公司继续受到硅烷气和多晶硅销量减少的影响,当期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4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 与此同时,该公司多晶硅销量也同比下降36%至183吨。

国内市场也从拥硅为王转变为谈硅。 虽然不必像国外那样承担高昂的电费,但国内过度饱和的竞争也让一些小企业和大型项目开始陷入困境。

前段时间,有硅材龙头表示,原定年内投产10万吨以上的多晶硅项目已推迟至2024年中期,不少企业无法履行此前的产量承诺。 与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行业巨头的声明更能说明当前市场的现实。

未投产的项目暂时投产,未开工的项目暂时搁置。 毕竟,对于目前并不乐观的市场来说,很可能会入不敷出。

从上游到下游,淘汰正在加速

硅料价格持续下跌,下游零部件也处境艰难。 近段时间,元件报价屡创新低,从多​​一单位跌至如今的不足一单位。 制造商的利润几乎肉眼可见地缩水。

12月1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公布了2023年光伏项目(新疆哈密等两个光伏项目)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标单位。 天合、正泰、通威、一仪、晶科、大恒等6家企业入围,最低报价为正泰新能0.94元/W,最高报价为天合报价0.99元/W。

招标公告显示,本次集采规模为2141片,组件型号要求为N型双面575W+。 分为2个招标部分。 各标段计划于2023年12月30日前、2024年5月30日前供货200MW,已全部交付完成。 本次集中采购包括具体项目地点,均位于新疆。 报价包含备件及专用工具的设计、制造、测试、包装、运输、送货及现场安装指导等全部服务。

从本次招标情况来看,N型组件报价均低于1元/W。 虽然之前没有0.919元/W的超低价,但这些一线厂商都报出了低价。 可见,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市场而不是利润。

近日,出席彭博新能源财经峰会的晶科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显德表示,预计明年全球光伏市场将增长20%至30%,会有一定的压力。 不过,企业盈利仍有希望。 “即使组件价格下降到1元/瓦,对于集成公司以及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公司来说,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无论是大型一线厂商,还是二三线的中小厂商,在全产业链微利的情况下,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头部厂商库存高企,开始通过价格战薄利多销。 虽然小厂家没有那么大的库存压力,但在大厂家的价格压力下,利润率无疑会进一步压缩。

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 面对硅料及组件的持续下跌,整个产业链价格恢复正常仍需时日。 可以预见的是,在没有过多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一些资金链薄弱的公司最终将面临淘汰。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