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7,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据近期报道,截至10月底,全球船厂共签订海上风电安装船订单37艘,其中近90%(33艘)由中国船厂制造。 境内企业海外收入大幅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大金重工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1.50%。
与海外订单的火爆相比,风电企业的股价依然偏冷。 今年以来,风电龙头金风科技股价已累计下跌23%,明阳智能股价累计下跌48%,接近腰斩。
毫无疑问,出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欧洲能源危机后,风电转型步伐加快。 到 2023 年,一些国家对风力涡轮机的需求将增加近四倍。 为何已经获得海外订单的风电企业仍不受资本市场青睐?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风电出海成本优势减弱。 风电出海不仅仅是“卖风机”,更重要的是完成风电项目的建设。 欧洲一些国家在项目建设中强调产业链本土化。 与海外产业链合作后,国内企业或多或少会遇到欧洲风电企业的高成本问题,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2、海外风电市场也很大。 BP、道达尔等不缺钱的欧洲油气巨头,不计成本地抢夺风电订单。 德国甚至推出了负面补贴招标政策。 企业接订单时,可以向政府提供补贴,价格最高者中标。 海外竞争环境不利于风电企业盈利提升。
3、出海并不能改变当前国内价格战的核心矛盾。 国内风电产能过剩率超过50%,风电设备制造商纷纷展开价格战。 海上风电机组的价格已从7000元/千瓦左右下降到目前35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 不过,风电企业扩产浪潮仍在持续,价格战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海外订单拯救不了风电股价
今年以来,风电企业出海形势非常好,龙头风电企业纷纷宣布签订海外大单。
例如,明阳智能中标塞尔维亚150MW风机采购项目,中标价7.9亿元。 中天科技初步中标丹麦2号海上风电项目(B包)275kV高压交流海底光电复合电缆及其配套附件。 预中标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2.09亿元。
其他企业也纷纷接到订单。 据央视新闻近日报道,截至10月底,全球船厂共订购海上风电安装船37艘,其中近90%(33艘)由中国船厂制造。
风电出海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由于能源危机,海上风电成为欧洲重要的转型方向。
具体规划方面,英国计划2030年实现海上风电装机50GW,德国计划2030年实现海上风电装机30GW,法国承诺2050年实现海上风电装机40GW。要知道,2022年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只有28GW左右。 根据欧洲主要国家的产能计划,即使假设2030年欧洲总装机容量达到100GW,欧洲对风电机组的需求也将增长近四倍。
在欧洲风电产能扩张之前,欧洲风电就已经供不应求。 目前,除中国外,全球海上风电基础设施产能满足率均不足70%,这为风电出海提供了机遇。
走出去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龙头已经接到订单。 随着高期望和订单履行,风电公司的股价应该会飙升。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风电企业股价仍在下跌。 今年以来,风电龙头金风科技股价已累计下跌23%,明阳智能股价累计下跌48%,接近腰斩。
为何海上订单激增未能挽救风电企业股价?
海外风电也很大
“我们每卖出一台风力涡轮机,就会损失 8%。” 维斯塔斯首席执行官亨里克·安德森( )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作为欧洲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2021年净利润下降38.53%,2022年亏损15.72亿欧元,毛利率从10%下降至0.8%。 欧洲另一大风力发电机巨头西门子歌美飒的业绩更差,2020-2022财年分别亏损9.18亿欧元、6.27亿欧元和9.4亿欧元。
海外风电巨头因通胀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而出现亏损,导致不少厂家的风电机组成本价超过招标价。 与欧洲风电企业相比,国内风电企业天然具有成本优势,但这种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
与其他产品出海不同,风电出海并不仅仅停留在销售风机,更重要的是完成风电项目的建设,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参与认证、物流、施工安装等多个环节在不同的海外国家。 在风电项目建设中,风电企业必须与当地产业链合作。 例如,苏格兰和英国就提出了供应链本地化的要求。 与此同时,北欧四国也在北海风电峰会上强调要确保能源安全和独立。
欧洲国家强调产业链本土化,这意味着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就意味着实现全产业链的全球化。 国内不少风电产业链厂商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出海。 例如,中国风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金风科技走出去不会把国内供应链全部拿出来,而是会利用好当地现有资源。 目前,远景集团已在海外一些国家建立了主机工厂和叶片工厂。
与海外产业链合作后,国内企业或多或少会遇到欧洲风电企业的高成本问题,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更重要的是,欧洲风电市场也在发生变化。
今年7月,德国首次海上风电专项招标结果出炉。 两家中标企业凭借专项招标中的无限“负补贴”规则,共支付126亿欧元(当时1009亿元人民币)拿下7GW项目。 海上风电项目。 所谓“特殊招标”,是指在部分招标中允许负补贴,即开发商可以提出在零补贴电价的基础上向联邦政府缴纳一定费用。 费用没有上限,出价更高的人得到。
德国敢于推出负补贴,是欧洲风电市场面临巨头扰乱。 英国石油公司(BP)和道达尔公司(Total)等油气巨头不惜成本向风电转型。 欧洲从业者认为,BP、道达尔等油气巨头将继续采取“负补贴”无上限招标方式,斥巨资拿下项目。
欧洲油气巨头不顾成本竞相抢项目,给国内风电出海蒙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海外业务的不确定性,风电企业的国内业务也面临困难。
远水不能解近渴
2023年前三季度,风电设备制造商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金风科技、明阳智能、韵达股份净利润分别下降46.7%、65.6%、45.4%。
净利润下降是由于风电需求透支后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下降,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引发行业价格战。 2020年以后,风电补贴将逐步取消,行业将出现抢装热潮。 202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最高点:71.67GW。 然而,新安装的风电机组数量随后下降,2021年和2022年分别降至47.57GW和37.63GW。
随着新增风电机组数量下降,风电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据北极星电力网统计,风电产能过剩率超过50%。 随后,风电设备制造商打响了价格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统计,陆上风电机组招标均价已从2021年1月的3100元/千瓦下降至2022年12月的1700元/千瓦左右。电价仍处于1500元/千瓦左右的低位。 海上风电机组的价格已从7000元/千瓦左右下降到目前35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
目前,国内风电产能过剩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扭转。 我国陆上和海上风资源的风电开发已经比较成熟,海上风电是行业中仅存的新增成员。 然而,海上风电由于成本较高,其应用存在很大瓶颈。
在新能源发电中,风电装机容量始终领先于太阳能发电。 2022年,两者位置互换,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首次超过风电。 其核心逻辑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光伏成本下降较快,电力成本已达到与风电同等水平。 如下图所示,海上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电力成本已经高于光伏。 当成本较高、用电灵活性不如光伏时,海上风电很容易遇到瓶颈。
随着国内风电应用遇到瓶颈,风电企业因产能过剩掀起了扩产热潮。 今年以来,晶科科技计划投资建设200MW风电项目。 镇江股份拟投资50亿元建设海上风电产品生产基地。 金风科技预计总投资133亿元,拟在河北秦皇岛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可以预见的是,行业价格战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虽然短期内风电企业的利润难以通过出海提升,且国内市场的价格战也没有结束的迹象,但风电企业仍处于残酷而激烈的淘汰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