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目前,距离一揽子政策发布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无论IPO申请数量、受理数量、注册数量还是退出数量,拟上市企业普遍被迫进入融资“冷静期”,对资本市场节奏影响不大。 还有更加理性的观察和形势判断。
IPO申请受理和会议数量全线萎缩
今年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IPO受理数量大幅下降。 继7、8月份零验收后,9月份终于新增11个。 然而,10月和11月并没有新的接受者。 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IPO申请和注册仍然相对缓慢。 8月至11月,沪深交易所拟IPO公司审核数量分别为24家、17家、2家和7家,远低于去年同期。 从注册数量来看,已注册生效项目共24个,其中主板12个、科创板4个、创业板8个。 对比目前主板244家、科创板110家、创业板264家公司的数量,如果按照目前的注册节奏,消化周期最短的板块将需要超过4年。
沪深股市IPO受理新创业者数量分布(2023年1月-2023年11月)
注:不包括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包括IPO受理后已终止的公司。 数据来源:风
活跃提款数量增加
随着IPO政策收紧,拟上市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这导致不少企业在理性判断后选择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并终止审核。 这种现象在IPO收紧后的两个月内愈演愈烈。
截至11月30日,已有220家公司终止2023年IPO并撤回材料。其中,自8月27日起,有74家公司主动撤回材料。
2023年1月至11月退出IPO的创业者数量
注:数据来源WIND
分板块看,截至11月30日,6月至11月共有129家公司IPO退出,其中创业板IPO退出数量最多。
注:数据来源WIND
企业融资规划更加理性冷静
严格的审核标准和延长的审批周期,让IPO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始审时度势,理性评估既定的上市时间表乃至上市目的地是否仍能满足形势要求。 一些现金流压力不大、股东压力不大的公司在综合判断后选择了退股,选择再次申报的机会。
“审核期间,企业客观上会受到诸多IPO要求的制约,管理层尤其是实际控制人往往无法集中精力开展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各种IPO审核事项。”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虽然退出推迟了上市进度,但客观来说,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更多地关注业务本质,不再轻易纠结于一些需要长期经营的业务决策。判断价值的视角。
“比如,如果在回顾期内,因业务扩张需要大幅增加研发或营销费用,势必会造成报告期内业绩的短期波动,而实际控制人往往会非常犹豫。但发展窗口转瞬即逝,他并不想放弃,退出之后,相当于暂时解开了束缚,但却可以放下心来,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的变化。 ” 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