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在公司表彰大会上,运维服务事业部交付管理部副总经理朱佳佳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
凭借加入公司以来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他获得了2022年总经理特别奖的最高荣誉。在联合运维工作的八年,足以记录他一路走来的成就。
技术将军“朱师傅”
这一切要从2014年开始。当时,新能源增长势头强劲,能源结构调整深刻而广泛。 长期对新能源行业着迷的朱佳佳得知协和运维正在筹备华东区域测试中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拥有七年丰富火电厂子系统测试和调试经验的他加入 并担任华东区域测试中心。 区域试验中心主任,负责变电站业务,从此与新能源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测试团队规模较小,他身兼数职。 在完成华东地区测试交付的同时,他还支持了华中、华南、西南三个区域的预试交付。 奔波田野、做实验,朱佳佳入职的头两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项目现场,在几十个升压站留下了他的足迹。 问题不查明他不会放过,事情不解决他不会放过。 反复钻研技术,寻找更快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他的工作习惯。 由于技术过硬,朱佳佳成为了大家经常咨询的“朱大师”。
2015年底的一天,他接到公司领导的紧急电话,“四川这边,项目逆送电出现问题,并网时间紧急,快来看看吧”情况。” 朱佳佳二话不说,以最快的速度赶了过去。 现场。 他发现主变低压侧测控装置在反向送电时没有任何相位显示,SVG无法远程控制。 经过仔细排查,他很快找到了“原因”,解决了故障。 送电前,他再次敏锐地发现,三根集电线路的速断保护设置是相同的值。 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立即认识到这是设定计算错误,于是紧急与当地调试单位沟通,协助重新计算设定。 最终,故障终于得到彻底解决,并如期并网。
温度和标准,都可以达到
凭借在项目现场积累的丰富经验,2016年,他调任河南某风电场担任场长。 从技术岗位转到技术管理岗位,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发展,也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一线工作多年的朱佳佳深知一线运维人员的工作环境艰苦、压力大。 如何更好地与客户协调,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关怀,是他担任现场总监以来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当被问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始终获得极高的客户满意度的秘诀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内部管理有温度,有温度就有动力,同时规范化的建设电站的输送系统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让一线工程师有事可做,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放心的服务。” 在朱佳佳看来,人是整个新能源服务链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运维服务的质量。 标准化交付体系是为一线技术人员赋能的有效工具。 这一理念一直体现在他以后的管理工作中。
调到总部运维服务部后,作为技术骨干,远程指导现场技术问题是他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他还定期收集分析现场常见的“疑难杂症”,整理成册,指导运维团队的正常培训。 为了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他还鼓励各站汇报真实的变电站故障排除案例,总部进行案例评价和推广,营造了运维团队“赶、学、比”的学习氛围。 、超越”日益强烈。
“新能源运维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意味着每个月都有大量电站需要进入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不同。因此,电站标准化交付体系的建设能够准确制定变电站运维优化方案,是提高电站生产运行效率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样的思考,朱佳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根据多年一线变电站运维经验,从合同解释、项目入驻、分析和从巡检、定制化运维、交付流程执行到现场拆除管理,为一线技术人员全流程赋能提供了一本“法宝”。 并持续完善从日常服务内容、操作规范到设备运行状态、人员服务评价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后续运维服务和公司管理提供标准和依据。
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工作的运维人,朱佳佳深切感受到,随着新能源规模不断扩大,运维人员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而数字化智能成为提升运维效率的有效手段。
因此,当公司提出在有条件的区域尝试“集中监控+区域维护+无人站”的创新运营模式时,朱佳佳热情高涨,主动承担起推动项目实施的责任。 “无人站将推动新能源企业的效率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是每一个新能源人所期待的。”
然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反复试验。
朱佳佳和数据服务事业部的伙伴们深入该领域。 在对无人模型进行广泛研究后,他们最终决定在湖南某地区启动无人试点项目。 接下来就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奔跑。 他检查了站点,编制了检查线路点要求,并跟踪了整个部署阶段。 所有困难的事情他都协调得非常顺利。
转型新模式的困难在于技术只是问题的一半。 另一半是如何支持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作用。 为加强区域维修中心能力建设,制定更加科学、高效的设备运行策略,他带领团队编制了集控中心和区域维修中心系统,梳理了从试运行到正式运行的工艺流程问题。手术。 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修改方案,“集中监控+区域维护+无人站”的创新运营模式在湖南如期落地。
当你看到结果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区内4个风电场采用绕轨机器人、热像仪等智能传感终端,将升压站原来由每天4人线下定期巡检升级为平台24*7在线实时监控巡检; 使用无人机巡检输变电线路,以前需要4个人、45天才能完成一次线路巡检。 现在只需要2人的团队,15天就可以完成检查,效率提升了6倍。
目前,朱佳佳正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车站,对节电项目进行跟踪指导。 谈起过往的荣誉,他坦言:“新能源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一直在探索这个行业。”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前行,或许就是风电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