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2,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近年来,新能源相关政策密集发布,扮演着保障能源供应“压舱石”作用的煤炭也备受关注。 相比之下,天然气政策则显得相对静态,行业从业者也逐渐接受了天然气的“配角”地位。
中国天然气市场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年消费量从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投产时的415亿立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3690亿立方米。近年来,国内外能源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 2022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加速重组。 天然气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目标也在发生变化。 经历2022年负增长后,2023年恢复增长的国内天然气市场未来将走向何方?
迅速发展成为“过渡”能源,天然气的价值何在?
即使在五年前,如果有人说天然气是过渡能源,大多数从业者也不会同意。 近两年,业界逐渐开始接受天然气是“过渡”、“过渡”能源的观念。
2011年,IEA(国际能源署)提出“天然气黄金时代”的概念。 此后,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都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了逐步培育天然气成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的战略定位来源。 同年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提出,要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天然气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的战略定位。 虽然当年冬季北方大规模“煤改气”导致天然气供应紧张,但天然气快速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2021年。特别是2021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2.7%。
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改变了天然气消费曲线的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发文表示,“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天然气不可或缺,但发展空间将受到影响。压缩,我国天然气发展将呈现快速增长和提前到来的态势。 具有峰低峰高、平台期缩短、下降早、快等特点。
在2021年5月举办的首届碳中和(西安)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赵文智认为,“双碳”目标必须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规划。 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桥梁。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联合编制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提出,基于碳达峰目标和新兴产业发展形势,明确“天然气是重要力量”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
对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已进入增量替代与存量替代并存的发展阶段。 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又是新能源占比较高的新电力体系中电力安全的“稳定器”。
上述说法明确了天然气发展的两大方向。 同时,在能源供应宽松、绿色转型加速的形势下,天然气的调节价值将比保障供应更加突出。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煤炭的“回归”,让天然气从业者面临着明显的压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毅在第五届重庆油气论坛冬季峰会上表示:“新能源的发展对自然的影响日益明显。气体。”
为应对新变化,2023年10月,中国石油再次启动天然气销售组织体系优化调整。 据《南方能源观察报》(以下简称“EO”)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将设立燃气电力及新能源、城市燃气、液化天然气(特种气体)、和液化石油气。
消费高峰临近,市场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有从业者告诉eo,目前行业发展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当前市场消费疲软。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88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 山东莱百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天然气业务部总监刘广斌认为,考虑到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且剔除储气数据,国内天然气消费实际增长将有限自 2023 年起。
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市场供需总体偏宽松。 2023年以来,工业燃气消耗量与2022年基本持平,表现较差。
受夏季气温影响,天然气发电量增加带动天然气消费和宏观经济复苏。 8-9月,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速触底回升。 今冬明春(2023年11月-2024年3月),天然气供需形势总体宽松。
国家油气管网集团营销部副总经理杨安在第五届重庆油气论坛冬季峰会上表示,2023年冬季天然气价格将同比大幅下跌,需求回升,供需关系明显改善。 中海油气电集团有限公司资源与营销部副总经理王鑫表示,预计暖冬天气下国内天然气供应充足,甚至严重供过于求,可能会出现供需矛盾。在寒冷的冬季天气中会出现周期性的供应短缺。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预计,2023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8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 吴仪表示:“2023年的天然气市场总体不会那么好,也不会那么差。”
刘广斌认为,考虑到GDP增长,消费增长5%至6%并不高。 同时他认为,即使不考虑近两年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减碳政策不断推进,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也将放缓。 “5%-6%的增速或将成为未来天然气市场的新常态。”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2022年气价高企将导致我国天然气消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2年广东省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36亿立方米,较2021年的364亿立方米减少28亿立方米; 2022年江苏消费量约为30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
2023年,受国际油价高位和进口天然气长期合同定价滞后影响,国内天然气价格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 有市场人士直言:“天然气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价格贵,比煤炭还贵,比正在降低成本的新能源还贵。”
有政策研究人员认为,2022年天然气价格已超出市场承受能力,2023年天然气价格可能已触及市场承受能力上限。 他认为,目前国内天然气批发的送货上门价格已经接近2015年送货上门价格下调0.7元/立方米之前的水平。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和控制,面临着降价促销还是维持高价市场滞胀的选择。”
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国内天然气消费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将持续增长。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3)》总结认为,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是我国新能源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和长期将保持稳定增长来。
10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汝权在相关论坛上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2035 年之前的增长; 2035年至204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进入高峰平台期,以新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的综合发展,峰值需求量约为每年6000亿立方米。
天然气发展壮大的空间在哪里? 上述政策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天然气利用的增长领域将主要在工业和发电领域。 城市燃气消费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已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期。 未来将面临管道掺氢、年轻人生活习惯改变等竞争; 运输用气量已进入存量下降阶段,未来LNG重卡难以与氢气竞争。 汽车和电车竞争; 天然气化工也难以实现增长突破。
与新能源结合,燃气、电力的增长潜力有多大?
国内主要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也将目光投向燃气发电。
2023年以来,受夏季高温、西南地区缺水影响,国内天然气发电增速引领增长。
王欣在前述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生活发电用气量同比增长8%,城镇用气量同比增长10%,工业用气量同比增长10%。用气量同比基本持平。 2023年夏季,广东、海南、福建等地用气量将大幅增加。 其中,5月31日广东发电用气需求突破1亿立方米。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中海油累计向广东省燃气电厂供气40.5亿立方米,同比年增长26.1%。
近两年,各地新建燃气发电项目大幅增加。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约1057万千瓦。 2022年4月8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山东省“十四五”重型燃气发电机示范项目的公告》,列出8个项目作为“十四五”重型燃气发电机组示范项目汽轮机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约850万千瓦。
据国家能源集团科技研究院副总经理刘志坦介绍,截至2022年底,我国燃气、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15亿千瓦,其中广东燃气、电力装机容量已达33.75千瓦。其中,长三角地区已达4148万千瓦。 千瓦,京津冀地区燃气、电力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
不过,吴仪表示,目前燃气发电的发展路径仍不明朗。 例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对燃气发电的描述很少。 国家相关政策也提出在保证气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石油公司看好燃气发电用气量的增长潜力,但对投资燃气发电项目仍持谨慎态度。 近年来,中石油内部对于是否进入燃气发电领域缺乏共识。 2018年,中国石油成立了中石油昆仑燃气电力有限公司,一家专门开发燃气和电力的公司,但投资动作甚少。
对于电网调度来说,调峰燃气电厂是最有用的调节资源之一,具有启停灵活、响应快速、季节性调峰等优点。 “好用但买不起”是电力行业对燃气发电的普遍认识。 此外,电力行业人士介绍,天然气还存在能源供应紧张时价格波动大、供应不稳定的缺点。
有人认为,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高、价格高、资源珍贵,应少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适当利用调峰。 广东省一些能源研究人员表示,国家正在加快配套煤电机组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储能电站建设如火如荼,都在挤压天然气发电空间。
考虑到碳成本,未来天然气发电仍有增长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光复等人在《中国工程科学》发表相关文章提出,在考虑碳排放+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后,长期短期内成本差距将显着缩小,凸显天然气与新能源适合密切协作的特点,通过煤电/气电的优化配置,对电力供应安全发挥支撑作用。
广东省一家燃气电厂负责人告诉《EO》,气价仍然是决定天然气发电空间的最重要因素。 高气价下气电发展难以持续。 考虑到国际天然气价格下降趋势,天然气发电形势有所改善。 。
接受采访的天然气政策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市场各方低估了天然气发电的需求和潜力。 天然气发电作为调峰电源,表面上受到天然气价格的限制,其未来的突破口在于电力市场改革。 在电力市场完善或用电高峰出现硬缺口的情况下,燃气发电将是必然选择。
市场化改革推进,行业发展仍需靠“自力更生”
面对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多国出台限价、补贴等政策,加大对能源市场和价格的干预力度。 相比之下,2022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政策基本稳定。 同时,为缓解天然气价格,国家发改委于2023年6月发布了《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指导意见》。此后,各地陆续出台新的价格联动机制政策出台,居民燃气价格也开始“动”。
但在现行价格机制下,受国际气价影响,国内天然气批发环节价格仍较高。 特别是上游销售公司制定复杂的燃气购销合同,名称五花八门,涨价幅度不一,备受市场诟病。
除了价格持续市场化之外,保障供应的市场化程度也逐渐增强。 国家能源局10月16日组织召开的2023-2024年采暖季天然气供应保障专题会议强调,要坚持天然气市场化发展改革方向,强化签约履约落实供气和使用合同,做好合同内的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为了。 据国家管网集团人士透露,国家能源局在保供专题会议上明确:“采暖季供气合同一律签订,谁拥有市场谁负责,谁用户谁负责”。保证供应。”
落实签订供气合同已成为保障市场化供应的重要手段。 2023年以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中长期天然气合同的通知》和《关于签订2023年中长期天然气合同的补充通知》规范年度天然气中长期合同和民用燃气合同的签订。 明确要求,例如单独签字。
杨安介绍,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国家管网集团配合完成了国家天然气中长期合同聚合体系建设和应用,积极引导供气和销售待签署的合同。 目前,全国各省、地区和公民家庭燃气合同实现全覆盖。 保供由“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保供市场化正在成为共识。
2023年,国家还调整了农村煤改气政策保障。
公开报道显示,为落实国家保供政策,在河北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河北省70多个县(市、区)政府与100多家地方燃气公司签订了煤替代合同。与住宅用燃气。 保供协议覆盖近800万户气改煤用户(河北省气改煤用户约1077万户)。
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当地政府承诺按照“2023年气价倒挂补贴100%实核+历年气价倒挂损失+政府工程设备欠费”,按40%计算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0月31日,相关资金按2024年12月31日30%、2024年3月31日30%等时间点和比例拨付。地方燃气公司将按照协议及政府拨款。
9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天然气利用政策(征求意见稿)》,根据是否纳入国家规划、气源是否充足,区分农村现有用气量和增量用气量。是否实施,以及 Gas 价格是否负担得起。 煤改气用气种类分为优先类、允许类和限制类。
有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价格机制还是供应保障政策,目前国内天然气发展整体政策环境都比较宽松。 天然气市场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取决于行业自身的努力。 现在是检验天然气市场真实本质的时候了。 “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