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2,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新能源供暖面积超1亿平方米
在北京副中心,横跨宋庄镇和鹿城镇的一批保障性住房正在拔地而起。 未来这些房屋交付时,供暖将不再使用常规燃气,而是来自地热。
“作为北京市中深层地热采暖试点示范项目,这些保障性住房供暖面积将超过35万平方米。” 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50吨,节水198万标准立方米。 米天然气。
北京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是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 北京市中深层热液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包括房山良乡、顺义李绥、昌平小汤山等10个地热田。 他们具备推动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的良好资源条件。
自2019年本市推出新能源供暖扶持政策以来,全市新能源供暖进入快速发展期。 申请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供热规模稳步提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建成地源热泵供暖。 (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等一批示范工程。 到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还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暖优先的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和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和可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热,全面部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供暖将大力发展地热、再生水等新能源供暖作为支持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支持多种新能源供暖技术应用
全市热源品种单一,传统能源占比较高。 “支持新能源供热发展,建设分布式与集中供热相结合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有利于改变单一燃气供热的热源结构,促进供热系统改造,更好保障城市安全。加热。 ”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新能源发展可以有效改善能源结构。随着新能源供暖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完善,新能源供暖的产能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本市鼓励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等新能源供热技术,并支持使用各种新能源。 热工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园区、农业农村等; 鼓励扩大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产等新技术。 试点应用。
新政策还明确了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园区、农村等不同建筑类型适宜的新能源供热技术形式。 例如,公共建筑适合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技术,住宅建筑适合中深层地热能、绿色电蓄热、生物质供热等技术。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市政府根据新能源供热装机容量、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等不同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减少企业投资。 成本满足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和高质量应用的新要求。
同时,该政策还优化了中深层地热矿权办理流程,明确了中深层地下换热项目审批机制,明确了新能源供热项目周边的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化分区可以明确了不同项目的项目审批和资金申请报告审批的相关要求,提高政府效率。
2025年新能源供暖占比10%
新能源供暖还需要技术突破。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意见》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键装备研发; 鼓励传统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城市供热企业联合培育新能源供热龙头企业; 鼓励整合新能源供热市场资源,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合作方式。 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企业(项目)申请贷款贴息和优惠利率融资时给予支持。
据介绍,本市将推动新能源供暖多场景应用,实现新能源供暖多元化有序发展。 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10%; 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15%。
随着新能源供暖规模不断扩大,减碳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大力发展新能源供暖是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新能源供暖发展,有利于减少供热领域的碳排放。” 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实施意见》中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供热系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15%的目标计算,预计到2030年,累计减少约330万户。将实现吨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