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局势剧烈动荡,中国天然气市场受波及!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地缘政治因素给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2022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达到4.04万亿立方米。 同期,世界天然气消费量3.94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3.1%。 这主要归因于后COVID-19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天然气价格异常高涨以及替代能源使用增加等重大因素。 2023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资本支出将增长33.1%,达到4934亿美元。 这为后来新油气发现和产能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 俄罗斯切断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俄欧管道天然气贸易大幅下滑。 欧洲部分气田缺乏有效增产,库存需求强劲。 欧洲国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提前向世界各地征货,以免寒冬缺气影响工业、农业和家居生活。 这时,LNG再次展现了它的灵活性。 一瞬间,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掉头驶向欧洲。 随着全球LNG贸易量激增,航运市场运力突然不足,运价大幅上涨,引发全球新一轮LNG船建造订单热潮。

10月以来,巴以双方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冲突,两国之间暗流涌动。 到目前为止,冲突已经影响了天然气市场,从以色列运往埃及并转化为液化天然气运往欧洲的天然气量已经下降。 卡塔尔、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相继表态支持巴勒斯坦。 如果冲突进一步扩大,可能会使局势复杂化,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油气供应。 有国际问题专家表示,巴以冲突已使中东地区成为一个随时可能爆炸或失控的“火药桶”。 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给世界天然气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如果伊朗卷入巴以冲突,霍尔木兹海峡的远洋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输也将面临受到地缘政治局势影响的可能性,这将对全球天然气供应产生巨大影响。

地缘政治博弈会使能源生产国受到冲突影响,导致能源产量减少或出口受到限制。 俄罗斯与乌克兰、巴以等冲突也将在中长期抑制能源开发投资,导致当前和预期未来能源供应下降,或国际能源价格快速上涨。 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最大,其次是天然气价格,而煤炭价格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较小。

当然,影响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因素有很多。 除地缘政治外,其他主要因素还包括各国碳中和行动、经济运行不稳定、金融危机、制裁与反制裁、极端天气频发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全球天然气的严重失衡。供需。 天然气市场大幅波动,价格飙升。 特别是欧洲天然气和全球煤炭价格屡创新高,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全球天然气市场动荡对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在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能源价格波动形势下,中国采取审慎态度应对可能对能源供应安全造成的中长期影响,优化从长远战略角度调整天然气跨境转型。 环境通道布局与能源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俄罗斯天然气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卡塔尔和澳大利亚依靠液化天然气打开欧洲和亚洲市场。 美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天然气出口国,迫切需要寻找新市场。 这意味着美国液化天然气将更大规模地涌入欧洲和亚洲市场。 这将对全球天然气出口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俄罗斯迫切需要继续扩大天然气出口。 如果欧洲不能成为潜在的增量市场,中国和亚洲其他目标国将是未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主要增量方向。

巴以冲突持续,11月欧洲TTF天然气期货价格飙升。 雪佛龙关闭以色列一座天然气生产平台,是天然气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国际政治专家表示,巴以冲突不会像俄乌冲突那么持续。 此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因此,这场冲突引发的短暂“天然气危机”很可能是暂时的“脉搏”危机。 巴以冲突引发的天然气价格上涨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的担忧。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巴勒斯坦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贫乏的国家。 这不得不说是巴勒斯坦的一大遗憾。 以色列主要有3个气田,除了Tamar和气田外,还有气田。 2022年,以色列天然气产量总计21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仅占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0.5%。 其中气田产量114亿立方米,Tamar气田产量102亿立方米,凯瑞石气田产量3000万立方米。 如果以色列国内三个气田因巴以冲突而关闭,其国内天然气消费将需要从全球其他市场补充。 然而,它仅占全球消费量的0.3%,对全球市场的干扰有限。 此外,2022年以色列国内天然气消费量为127亿立方米,另外92亿立方米将出口到埃及和约旦。 目前尚未直接出口至其他主要天然气市场。 埃及受巴以冲突影响可能更大。 目前,埃及拥有两个液化天然气出口码头,产能分别为500万吨/年和720万吨/年。 这两个出口码头允许埃及和以色列向包括欧洲和亚洲在内的国际目的地出口液化天然气。 2022年,埃及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达到800万吨。 2023年,埃及因夏季国内需求增加而暂停液化天然气出口,其液化天然气出口量降至750万吨,主要运往欧洲和土耳其,少量运往亚洲。 如果巴以冲突升级导致以色列暂停对埃及出口,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埃及液化天然气出口。

中国签署的长期液化天然气协议大多与油价挂钩,因此这两轮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影响不大。 但近年来对LNG现货价格影响较大。 我国购买现货LNG只是对国产气和进口管道气的必要补充,少量现货进口仅发生在冬季天然气供应得到保障的短时间内。 因此,总体来看,本轮俄乌、巴以冲突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影响不大。

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将得到保障。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增产力度,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面对能源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天然气工业不断加快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供应保障能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抗风险能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天然气在新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2022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364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2%。 天然气消费结构显示,城市燃气消费占33%,工业燃料占42%,天然气发电占17%,化学燃气占8%。 2022年,全国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 这是由于中国油气企业连年加大勘探开发投资,导致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连续六年增长超过100亿立方米。 202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150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9.9%。 其中,管道天然气进口量6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 液化天然气进口量87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9.5%。 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沿海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联动,高效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定价市场化趋势也在加强。 目前,中国是东北亚地区唯一拥有自产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主要天然气消费国。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呈现出三种机制并存的特点。 国内天然气按照“成本加成”原则定价。 进口LNG合同价格与原油价格(JCC)挂钩,通过引入S曲线等封顶机制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 进口管道天然气来自中亚国家,其定价方式被国际天然气联盟描述为“双边垄断”政府协商价格,不确定性较高。 笔者认为,我国天然气定价可以立足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净回值(NET)定价体系。

11月,全国气温逐渐下降,部分地区开启集中供暖。 全国已逐步进入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保障阶段。 随着稳经济促发展一揽子政策逐步落地,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 预计2023年中国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增至每月39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 预计2024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用气量将达到4120亿立方米,增加240亿立方米,同比增速6.2 %。

外表

展望今冬明春我国天然气供应形势,供给侧将通过长期协议,发挥好国产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保供稳价的“压舱石”作用。 在灵活调整LNG现货采购的基础上,稳定市场波动,通过天然气资源池确定价格。 中国中央政府继续发挥强有力的综合指挥协调作用,三大中央石油公司充分发挥“三手联盟”优势强化供应保障,地方能源国企着力协调下游市场供应。

从需求侧来看,下游用户依靠多能源互补,发挥煤炭的安全基石作用,优化调整燃气消费结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可以中断用户等快速响应,以尽快平衡供需。

可以预见,中国整个天然气行业将形成“国家棋”,全价值链将主动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波动。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美国国家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等天气气候专家推测,今年冬季“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将减少对自然灾害的需求。 “暖冬”用气量。 今冬明春我国天然气市场将保持基本平衡,天然气资源供应有保障。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