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浙江电力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自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和新电力体系建设以来,浙江被赋予建设省级新电力体系示范区的重任,努力探索一条大接收路径。末端电网实现能源安全供应和清洁低碳转型。

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持续推动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建设坚强主网和灵活配电网,增强消纳外电能力,挖掘负荷侧灵活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用数字智能赋能“双碳”治理,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

浙江5751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中,光伏装机2941万千瓦,风电装机46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近30%。

随着新能源发展机遇期的到来,浙江提出了“风光互补倍增计划”。 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将翻一番。 此后,衢州、湖州等城市以及嘉兴海宁、温州文成、台州仙居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新能源+能源”发展。贮存”。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浙江省光伏装机较两年前增长81%。

为引导新能源科学发展,国网浙江电力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电网消纳条件、系统成本等因素,形成全省新能源经济发展布局“地图”,指导新能源规划、建设和优化布局。

同时,新能源建设及准入标准也发布。 嘉兴、宁波等地出台了《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标准实施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标准体系,推动新能源规范有序发展。 在政策推动下,象山昌图30万千瓦滩涂光伏项目、嘉兴二号、一号海上风电场等大大小小的新能源项目相继并网,保障供应作用日益凸显著名的。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光伏最大发电量超过1600万千瓦,约占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的六分之一。

如今,增加单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不再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唯一出路。 多种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模式正在成为趋势。

在丽水,立足山区资源开发潜力和电网建设需求,当地正在探索实践“多方投资、多能采集、共享储能”的建设新模式。 8月17日,全国首个“共建共享”清洁能源采集站——丽水缙云风、光、水、水蓄能采集站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集储能站、升压站、变电站于一体。 新建3座70MW光伏电站,整合8座现有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0MW,配备4MWh电化学储能电站一座。 并为二期工程预留50兆瓦风电接入点,使清洁能源接入总规模达到140兆瓦,实现“多站融合、资源聚合”。 多能互补的风能、太阳能、水能储能站就像“电池”和“稳定器”一样,推动新能源从“单力发电”走向“群体发电”。

“风、光、蓄一体化,解决了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线路间歇性超载、空载等问题,让清洁能源既‘可递’,又‘可跌’,改变了新能源的开发和消费方式。山区从不可能到不可能。成为现实。”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国网浙江电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目前,浙江已投运抽水蓄能项目668万千瓦,在建项目超过1000万千瓦。

与此同时,氢能建设也迈出重要一步。 在台州市大陈岛,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建成投运; 在丽水,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氢能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高纯度绿色氢气和沼气。

建设坚强灵活的电网

9月18日,金华500kV潘村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当前,浙江正在加快新省域电力系统建设,着力构建坚强的资源配置主网,打造安全可靠、灵活智能的高承载电网平台。 这些项目中有的是为了加强区域电网结构,有的是为了大规模接收省外电力。

未来两年,浙江将投资超过475亿元,开工建设特高压、特高压等28个重大电网项目,其中包括甘肃电力进入浙江特高压直流、超高压交流环网。

长期以来,由于浙江一次能源匮乏,全省能源电力主要依靠沿海火电供应,对省外电力依赖程度较高。 特高压安全稳定、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符合浙江增加外电的需要。 浙江坚持增加清洁外电和推动全省新能源发展“两条腿走路”。 不仅推动供给侧清洁电力,还加快主配网升级改造,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

特高压已成为清洁能源输送的“动脉”。 6月23日,白鹤滩至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金沙江清洁水电仅需7毫秒即可输送到浙江。 正在建设中的甘浙±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将为甘肃清洁电力前往浙江保驾护航。 国网浙江电力加快全省高压交流环网建设,建成分区合理的500kV电网,集中启动新能源工程外送工程,为新能源规模化外送创造条件。

目前,浙江已建成“两交流三直”的特高压骨干电网。 预计“十四五”末甘肃电进浙江; “十五五”伊始,全省高压交流环网将建成,正式形成“一环四直”的特高压受电端大电网布局。

台湾地区是配电网络灵活升级、提高自愈能力的“神经末梢”。 浙江新能源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 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将推动传统配电网向主动配电网转变。 然而,新能源的不稳定对配电网的影响最为直接、最强。

国网浙江电力正在积极建设柔性配电网。 从增强运行状态感知、创新电压调节方式、增加维护安全等角度出发,全面加强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后主动配电网的调度和管理,打造灵活、自愈的可靠配电网络保障安全供电。

国网浙江省电力在宁波梅山、嘉兴海宁尖山等地建设了全透明传感主动配电网站区,开发了有载无级调压智能配电变压器,满足站区和电网的调压需求。实现光伏、分布式储能、可中断负荷等资源的调控。 在此基础上,国网浙江电力先后建设了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电网示范、海宁尖山源网荷一体化综合示范、金华微能源网络集群多元灵活资源省州县三级协同控制示范等一批配网示范项目将对新能源接入和管理进行更多探索。

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6月25日,浙江首个地方虚拟电厂补贴政策在武义县实施。 《武义县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在参与电力需求响应获得收益的基础上,储能用户每千瓦时可额外获得0.42元补贴,普通用户每千瓦时可额外获得2元补贴。千瓦时补贴。

近年来,浙江加快交直流混合电网建设,电网形态日趋复杂。 此外,夏用电高峰和冬用电高峰期,浙江面临长期重负荷,给电网平稳运行带来一定压力。 通过聚合用户侧资源,实现电力侧多能互补、负荷侧双向互动、储能侧灵活调节,进一步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可靠供电。

近年来,浙江逐步开展虚拟电厂探索。 2022年4月,《浙江省“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方案》印发,提出积极推进虚拟电厂示范,充分挖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需求侧资源; 计划到2025年试点10个,日调峰能力达到20万千瓦以上。 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开展虚拟电厂相关实践,聚合空调负荷、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灵活可调资源,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保障安全供电。

今年4月,国网浙江电力牵头制定国家标准《虚拟电厂管理规范》,指导相关单位在虚拟电厂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并网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探索。管理、评估分析和安全原则。 典型虚拟电厂的开发模型。 为充分发挥虚拟电厂效能,2022年5月,国网浙江电力自主研发了水、风、光、荷载多异构虚拟电厂控制系统,开发了多能互补辅助调峰、“零碳”调峰、市场参与等制度。 优化功能从技术上解决了虚拟电厂资源聚合和调用的问题。 8月,嘉兴市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上线,接入6个市级负荷聚合平台和3个县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覆盖462万千瓦储能、空调、充电桩、光伏等资源。 预计减少峰值容量20.89万千瓦,填谷容量19.68万千瓦。

国网浙江电力深入挖掘电源型、负荷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资源潜力,持续扩大可调资源池。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季对空调制冷的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全省空调日最大负荷占最大用电负荷的40%左右。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浙江各地供电公司将在公共场所安装空调智能控制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根据电力控制中心的指令自动调节空调温度,为居民、医院和重点用电企业在高峰时段腾出用电空间。 “这一举措既能兼顾‘感性’家庭用电,又能兼顾灵活负荷调节。今年夏季,浙江电网空调最大可调节负荷约为200万千瓦。” 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主任严华江表示。

丽水、衢州等地水能资源丰富。 国网浙江电力聚合了分散在全区的457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形成了百万千瓦可调资源池,峰值发电能力高达76万千瓦。 从县到市再到省,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汇集。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具备每日1100万千瓦、每小时200万千瓦、每分钟13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

数字化赋能社会“双碳”治理

随着新能源大发展并逐步转变为发电主体,浙江能源电力清洁转型进一步加速。 在能源消费方面,国网浙江电力探索并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屏幕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共鸣的能源消费数据不断舞动。 这是浙江省建立的首个实现全省能源安全运行、监管重点用能单位、落实能源领域“双碳”目标的数字化平台。 负责全省全品种、全流程能源数据的采集、汇总、加工处理。 应用。

一条生产线上分布着100多个数据采集器。 收集到的用电量数据通过相关的能耗监测进行分析。 一旦某个节点能耗超标,企业碳账户就会发出预警,供电公司据此准确计算企业碳排放量。 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赋码,引导企业精准优化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推动绿色转型。 在衢州明王乳业公司,大数据应用让节能减碳变得简单。 “低效生产线改造后,每年可增效230万元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55.7吨。” 该公司工务部部长文华说。

这是浙江利用数字化推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缩影。 2021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积极融入浙江数字化改革浪潮,深化数字化赋能,建设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和用能双控数字智能平台,推出20余款数字化产品例如碳效率代码和双碳大脑。 ,以精准智能治理构建全社会节能减碳新格局,用数字智能支撑电力新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国网浙江电力充分发挥综合能源优势,为企业定制“供电+能效”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降本增效。 7月6日,在杭州诺邦无纺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套余热回收设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几根巨大的管道不断地回收干燥段烟气的热能,并将其转化为返回到空气预热段进行再利用。 该项目按照国网浙江省电力定制规划建设,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预计每年可为公司减少能源消耗近17万元,节省天然气约3.91万立方米。

“在不影响空调体验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减少能耗,还可以节省电费。” 大洋世家(舟山)优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荣恩平介绍说,9月14日,该公司空调控制模块顺利完成测试数据交互、远程调温等联调工作。 10余台多联空调(热泵)机组接入浙江省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通过云边协同进行控制。 实现对空调温度和设备状态的全面感知,满足灵活的控制需求。 通过能源优化调整,公司建筑整体节能率达到10%以上,空调节能率达到20%以上。

未来,浙江将围绕省级新型电力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建设坚强电网,保障能源配置安全,促进能源消纳和能源效率提升,加强科技研究,深化数字赋能,争取政策突破。 、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