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去年储能人才市场持续火爆,但今年却急转直下,不少储能龙头企业都出现了大规模裁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 近日,一位储能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企业发展速度慢于预期,被迫“优化人员结构”。
与印象中行业快速前进、自然应对人才需求迫切不同,事实上,在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前期无序竞争、盲目扩张埋下的隐患已经开始显现。异军突起,相关企业陷入大规模裁员的局面,同时又陷入人才短缺的新周期。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 除了龙头企业加速扩张外,大量跨境企业也涌入市场。 截至目前,国内储能领域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8万家。 仅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就超过4万家。 迫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储能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很多企业都在招人,需求量巨大,但真正的人才却很少,尤其是电力电子领域的人才。” 国内某领先储能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 陈先生目前正在忙于招聘事宜。 他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除了技术和营销人才外,今年公司对售后人员的需求也比较大,专业能力和客户资源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核心指标。”
储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机械等领域。 其技术门槛较高,严重依赖专业人才。
“行业内人才竞争和‘挖人’战频频发生,尤其是新进入者,不遗余力‘抢人’。 总监级年薪普遍高达100万元,核心团队集体“离开”的情况并不少见。 ”陈坦言,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是最“麻烦”的,一旦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可能会造成重大利益损失。“为了留住人才,公司整体薪资都提高了今年大约增长了20%。”
一些企业在提供高薪的同时,还要求关键员工签署《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要求员工离职后不得加入竞争对手或关联公司。 2022年初,宁德时代起诉前员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要求赔偿100万元违约金,并起诉新公司不正当竞争。 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证明储能行业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人才短缺的严重性。
生存压力迫使成本降低
蓬勃发展的储能市场的另一面却是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企业面临订单不足、产线停工、甚至大规模裁员的情况。
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多达26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产能高达820吉瓦时。 其中不少是一些企业的非理性或被动扩张。 “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但企业仍在大幅扩大生产。”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
随着企业的迅速扩张,产品价格竞争也日趋激烈。 目前,部分厂家电芯价格已跌破0.5元/Wh,有的甚至跌破0.45元/Wh。 系统价格随后降至1元/Wh以下,突破了部分厂商的成本底线。 先进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储能电池整体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宁德时代半年报显示,在公司不断提高产能的同时,新能源储能投资,其整体产能利用率下降22.9%。
生存压力确实已传导至企业。 “一些企业在政策刺激下非常激进,行动太快,招收专门团队。但今年的市场需求并没有达到预期,那些新安装的生产线还没有投入使用,一些项目被迫推迟不精简人员,这无疑会对行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陈直言,储能产业刚刚起步,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储能本质上是政策驱动,项目投资巨大,利用率不高,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今年下半年,储能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降温。” 上述企业人士透露,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降低宣传和服务部门的成本,以节省资金。 “行业进入调整期,‘裁员潮’和‘用工荒’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却成为现阶段行业快速变化的现象。”
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未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如何有序发展,把握招聘用工节奏,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满足市场对储能领域“高精尖”人才的需求,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 (2020年—2024年)”,明确设立若干储能部门。 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强储能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制高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0余所高校开设了储能相关学科。 “第一批储能本科专业人才要到2024年夏天才能进入行业,很多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市场人才供给依然不足。同时,也要求将学校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经验的过程。” 陈指出,一方面,企业要“以我为先”,积极为员工开展岗前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引导员工学技术、演业务、练技能,内部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行业内应用最广泛、相关性最强的专业是电力电子专业,建议扩大相关学科设置,在学校打好理论基础,并与社会应用更加紧密结合。”
“此前我们在光伏、动力电池领域培养了一些通用人才,但学科之间还存在差异,进入储能领域还需要时间。”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基础研究到各方面的人才需求研发、产品设计到系统集成,从电力电子到并网调度、市场应用、标准制定等都将快速增长。 建议进一步完善储能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支撑行业未来规模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