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需要一个“破局”的“支点”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30,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全球新增光伏发电装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在不断刷新行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疯狂”涌入该行业。 到2023年底,光伏制造端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将超过900GW。 长江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组件需求预测分别为525GW和645GW,行业已进入过剩阶段。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虽然龙头企业仍在扩大生产,新玩家仍在进入市场,但参与者的步伐明显放缓,并开始采取较为明显的观望态势。 那么,在行业竞争放缓、顺利创新、共同进步成为可能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如何打破僵局呢?

01

光伏产业“破局”需“支点”

预计未来十年光伏装机容量或将增长十倍,2050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预计将达到12460亿。根据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的预测,到2030年,光伏装机规模全球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需要达到-150万,安装周期需要持续30年,才能真正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有效支撑。

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光伏赛道带来的巨大增长机会以及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光伏的未来自然是光明的。

当然,现在看二级市场,光伏产业确实是“绿色”经济的代表,而且永远是绿色的。 产能过剩引发的内卷化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长期乐观与短期悲观的冲突,不禁让人更加恼火:光伏乐观的未来如何实现?

笔者认为,光伏产业只是陷入了短期且不可避免的产业发展下行阶段。 但只要有一个支点、一个环节就能打破这个格局,光伏产业就能突围。 主要产业环节中,硅材料环节因其竞争格局优良、来源影响力大、技术路线确定、企业间成本差异大,理应承担起产业锚的重要作用。

02

多晶硅“大逃杀”蓄势待发

多晶硅环节位于主产业链最上游,具有化学性质。 化工行业的这一属性有利有弊:硅料环节产能弹性较下游环节小,且历史周期性相对较为明显。 当行业上升时,毛利率增幅最大,当行业下降时,毛利率平均下降。 也是最大的。

2011年至2012年,欧美双反打假、打假补贴退出,出口崩溃,多晶硅一度从行业利润最高跌至行业亏损最高。 2020年至2022年,光伏平价、中国双碳目标、俄乌冲突等标志性事件刺激了光伏装机需求。 硅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一度赚取行业最大利润。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未来一两年硅材料板块的毛利润可能会低于其他板块。 尤其是在此前提下,从2024年一季度开始,多晶硅板块将继续成为过剩最大的板块。

当然,或许硅材料领域的情况不会那么悲观。 2011年至2012年,由于政策原因,需求出现阶段性放缓。 终端需求端问题导致产业链价格调整力度减弱,行业萎缩、价格下跌。 但现在已经开始的下行周期,是市场环境刺激下产能大量释放所致。 供给端增速远超需求增速,带动产业链价格下行,行业量价齐跌。 也就是说,硅行业最大的危机来自增量供应的实施。

此时,化学特性带来的硅材质链接对于新玩家来说并不友好,但却成为了自己的“护身符”。 一旦资金到位,项目可能不会实施; 一旦投入运营,可能无法生产稳定的产品。 技术工艺壁垒大、投资大、扩产周期长、爬坡难度大、成本曲线陡峭……这些挑战意味着很多规划产能可能无法如期实施。

今年以来,合生、宝丰、宏源等新项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 同时,9月份行业内多个项目(大全、内蒙古动力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事故,影响了当月产量。 因此,明年实际能够释放的产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即使产品能够生产出来,成本控制也是第二个“绊脚石”。 与其他环节不同,单个项目投资规模较小,进入门槛较低,企业跨境相对容易。 在多晶硅环节,龙头企业集中,项目规模大,工艺难度大。 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明显大于其他环节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 不同之处。 新人很难进入,所以轮到老人们参与进来了。

也就是说,多晶硅板块已经做好了“大逃杀”的准备,可以率先开始清理过剩产能。

那么企业什么时候退出市场呢?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价格(P)继续下跌。 当P>ATC(平均总成本)时,公司就能盈利; 当P=ATC=MC(边际成本)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当P

偏偏多晶硅领域单个项目投资大、资金需求大、无法灵活调整利用率。 他们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企业一旦陷入现金成本损失,将比其他细分领域的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现金流压力。 而且,目前硅材料领域新进入者面临的财务压力已经大于其他领域新进入者。 因此,在各板块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预计多晶硅板块的产能将比其他板块更快出清,从而提振硅片板块。 盈利能力。

笔者预计,硅料环节首先破局、清理过剩产能,将成为整个光伏行业的破局点。

03

请问“光”在哪里?

从2023年的中报来看,龙头企业吃肉,二线企业喝汤,三线企业(未上市、单环节布局)甚至可能连汤都喝不到。 无论是资金、产能、技术还是声誉,二三线企业都不具备竞争力,这些企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

以硅片龙头通威为例,根据明年的需求裕度计算,产能高于现金成本4.2万元/吨就会比较危险(见下图)。 如果考虑到通威N型硅料出货量持续增加以及P型产品质量优势带来的销售溢价,即使行业被清理。 不少二三线硅厂不堪承受亏损压力,只能停产检修。

_光伏产业链条_光伏过剩产能是哪部分

因此,硅材料领域最终仍是龙头企业的战场。 今明两年,多晶硅板块CR5集中度仍将遥遥领先于其他板块。 在各环节都处于相对过剩阶段的情况下,集中度越高,议价能力就越强,利润留存能力也就越强。 通威、协鑫、大全、新特、东方希望五家硅业巨头也纷纷采取措施,维持领先地位。

在市场份额已经领先的前提下,各企业的不断进步体现在战略布局和成本降低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实现产业链利润最大化,光伏龙头企业纷纷采取“一体化”模式向上游或下游延伸。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确实是最具影响力和优势的龙头综合企业。

其中,大全和鑫泰在硅材料环节还是比较简单,而通威和协鑫则选择了一体化战略布局,而这两家恰好是硅材料环节改进的西门子工艺(棒硅)和硅烷流。 化学床法(粒状硅)的领导者。 通威在四大环节和电站都有布局,在电池环节也取得了领先地位,而协鑫则专注于硅材料、硅片和电站。

多晶硅减量方式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战略布局的一部分,而这种选择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提升。 关于改进西门子法与颗粒硅法的具体工艺差异,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单从成本角度来看,据笔者了解,这方面通威和协鑫是最好的:对于协鑫而言,成本在3.5万-5万元/吨,具体取决于更换内衬、重启生产所需的时间。 中间波动,通威则稳定在4万元。 但如果考虑到技术成熟度、生产稳定性、产品质量等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粒状硅技术相比稳定成熟的棒状硅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尤其是随着下游N型产品的不断渗透,下游客户对硅料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颗粒硅技术的品质空间和生产稳定性亟待提升。

光伏行业的“光”在哪里? 笔者坚信多晶硅就是答案。 我们期待打破硅材料领域的僵局,引领行业渡过周期,实现光伏产业的美好未来。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