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王岑”是当前投资圈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从他的职业履历来看,他成名很早。 早年加入天图资本,他就是消费行业知名投资人。 甚至他的昵称也发生了变化。 他最初被称为王链,后来被称为消费者王。 道尚拥有独特的个人品牌。 他有扎实的商业基础,从未改变过轨道,也有很多案例,包括周黑鸭、白果园等,然后,大概在新的消费泡沫破灭之前,他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世界上关于他的传闻有很多。 但他自己并没有说过,所以我们暂且不深究。 我什至猜测岑哥可能不会承认“淡出”。 只能说,这里要注意的前提是,同期转型自媒体或者网红的投资人中,他应该是名气最高、资历最深、最高等级。
当然,我更想说的是他看似淡出之后的巨大成功:成为博商教育的“签约导师”,搞自媒体,在抖音上卖课程,打造个人IP,把自己的事业付诸实践数十年。 此次体验售价199元。 人们传言他“当主播赚的钱比当投资人赚的钱还多”,也有人尖锐指出“他逆势完成了背后基金的募资”……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经历具有极高的样本意义。 相信充分研究“王岑”,我们就能明白投资圈的真正价值。 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跳过“猜测阶段”,尝试将“王岑”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经历。 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出现大量“投资者”称号。 帐户。
当吴世纯凭借脱口秀意外闯出娱乐圈时,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把“质疑王岑、了解王岑、成为王岑”当成纯粹的玩笑了。 “投资者是终极网红”正从自嘲变成一门家喻户晓的科普,摆到了每一个投资从业者的办公桌上。
人们当初为何要“质疑王岑”?
蒲凡: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字面意思就是“质疑王岑、了解王岑、成为王岑”。 其实这句话背后有一个道理,那就是“投资人都是网红”。 但事实上,当我注意到王岑老师的时候,大家其实已经开始进入“理解王岑”的阶段了。 所以想请您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为什么人们质疑王岑? 人们主要质疑什么?
董立涵:我没有听到特别大声的质疑。 人们或许不明白他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毕竟,从职业道路来看,王岑是这群转型投资人中头衔最高、资历最深的人,他也实现了红杉资本的转型。
王博轩: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讨论方式,就是在投资圈和创投媒体圈,你觉得这个投资人怎么就相当于转行成为网红呢?
小野酱:我觉得投资人转型成网红可能是必然的。 王岑可以讲很多细节,因为他实际上帮助很多人开了很多店,但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做过生意。 他说自己获得的信息都是二手信息,他从来没有真正开过店。 我所知道的仅限于开店的人。 他可以告诉你这种类型的商店的面积是多少,商店需要多大,应该开在哪里。
所以有时候,一些投资者转型为所谓的网红IP或者自媒体人。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愿意去自己所投资的公司,所以只想自己做。 为了执着于一个人,或者为了强迫自己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我选择了这条路。
但王岑的转型情况或许不太一样。 我很早就和他有交集。 他和我的前任老板关系非常密切。 他们一起在《第一财经日报》录制了一个名为“波司堂”的专栏。 那时的王岑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和输出能力的人。 所以我觉得他(转型为自媒体网红)可能是一致的。 他会习惯在很多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知识,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他会选择在一些财经电视节目中担任嘉宾。 在当今时代,他将寻找新媒体。 本质上,对他来说,就是输出和表达。 他想告诉人们一些事情,或者他想帮助那些所谓的小企业主获得一些认识。 在我看来,这个初衷并没有改变。
蒲凡:所以我对此有一个观察。 在这场讨论中,大家其实看不起的是“短视频网红”的身份。 因为如果用王岑的经历来谈论“投资者的末日是网红”,不难发现这句话的重点是“投资者的末日”。 而这个话题的主要讨论平台就是社交软件“集集”——集集上有一个被很多人诟病的现象,叫做“头衔膨胀”。 比如,很多只做了一两年投资助理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从容地在自己的个人资料中写上“投资人”这个标签——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整体形象比较年轻的社区。
董立涵:这个逻辑和C罗去沙特很相似。 当然,我说的不是岑哥和C罗。 我觉得时代在变,职业在变,市场在变,所以你对职业的定义也需要改变。 我个人觉得“职业鄙视链”其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问题,而且说实话,这两年有那么多人被挤出了投资行业。 这些人凡事都出来了,也确实能把事情做好。 像岑这样的人并不多。
我觉得还是很难说王岑的转型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因为你要考虑到他是红杉的合伙人,而不是普通的基金合伙人。 其次,我记得他出来之前(转型做网红)还建过基金。 虽然不知道这个基金是否完成了募资或者收到了LP的钱,但至少它打造了这个品牌。 我记得当时我们策划了一个话题,叫《知名VC投资兰州拉面》。 讲的是面条在新消费市场的流行,而王岑就是“五当家”之一。 作为“面”的早期投资人,他那段时间确实走红了。
我其实并没有太关注这个案例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想表达的是,现在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变化非常快。 王岑是基于什么想法做出职业选择的? 我们很难判断并决定关注视频博主。 而对于王岑这样的投资老手来说,他们当然也清楚这个行业的周期性心理。
我想必在2013年就认识王岑了,当时他已经在天图投资了不少。 他已经推出了很多案例,投资了很多连锁品牌。 那么当你谈论“链条”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段时间出现的新消费连锁品牌是否行得通,最后又大概会做什么,相信像他这样的老手大概都会有一个预判。 对于能从消费基金筹集多少钱,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判断。 对于短视频博主来说,一开始他们可能是随意做的什么的,但是突然有一天这条线开始有了势头,流量进来了,甚至钱也回来了,那么你的选择其实很简单。 。
所以我觉得他的转变不一定是被迫的,而是我选择了哪一边突然爆发了,我就切换到了那一边。
这两年,一直有人说王岑这样做是为了筹集资金? 作为参考,当你看到吴世纯上台做直播时,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从品牌和资金的角度来做的。 所以当王岑刚开始做短视频博主的时候,大家都猜测他可能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者走线下,到二三四五线等小城市做讲座,认识很多小企业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水下案件,顺便也可以做一些筹款。 首都。
只是他作为短视频网红火了很久了,你还没看到他在投资方面有什么新动作。 我觉得他未来是否会重启投资活动其实很难说。 可能就看这两个职业哪个在后期的时间线中杠杆更大、红利更大。
王伯轩: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我不在你的投资圈子里。 我是一名MCN玩家,可以提供MCN机构和普通观众的观点。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两类人。 一类人以前认识王岑,知道他是谁,知道他来自红杉,知道红杉是投资圈最顶尖的VC之一,而且他是一家领先机构的合伙人。 在这种人设下,如果他最终成为了网红,我们的心情就会很低落,也想不通为什么。 而因为我们不是投资圈的,不了解内情,所以我们会猜测王岑是不是活不下去了,或者是他的业绩不好,也许是没有别的事可做,所以他选择做金钱作为导师。 。 这或许源于“投资圈”之外熟悉王岑的普通观众对王岑的质疑。 这种质疑可能有点傲慢和偏见。
第二类人以前并不认识王岑。 包括很多会买王岑课程的中小企业主,这些人其实大部分都不认识王岑。 即使他们听说过他投资的项目,却对这些项目背后的投资人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你(王岑)告诉我(你的事业)这么棒,那(我会有疑问)你为什么不继续从事投资行业呢?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到场讲课?
从MCN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些过去角色的信息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王岑转型短视频网红的过程中)平台扮演了主要角色——这里的平台不是指短视频。 ,乃是博商学院。
在王岑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是一个大型的网红制作者或者导师制作者。 它汇集了每一位精通金融和税法的专业人士、金融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合伙人。 合作伙伴和大工厂的前高管将它们打包进行加工,看重他们的产出和演示技巧。 演讲能力尤为重要,是博客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什至认为博客企业主的演讲能力会高于他们输出实用信息的能力。
我在做MCN的时候,也尝试过做类似的知识付费,包括线下导师式的讲座。 我们的经验是,您是否拥有有用的信息并不重要。 我们以我自己为例。 当我出去讲短视频制作、视频账号制作时,我用了所有实用的信息和无数我们做过的案例来讲,但相反,出席率并不高。 高的。 用户、台下的观众、中小企业的老板对你的反馈特别低。 他们喜欢的导师往往是那些会讲一些图画、讲故事的人。 你讲故事很好,视觉感很强。 这些小老板认识你,觉得你很牛逼。
王岑可以提供有用信息,但短视频只能承载“情感价值”
蒲凡: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关于讲故事和视觉图像)。 因为在录音之前,我花了3块钱在淘宝上买了王岑老师的课,试听了一下。 内容很容易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讲了如何开一家粉色店。 他讲的细节非常微观,以至于你开第一家店的时候,你的初始投资是多少? 那么你的初始投资例如是10万元,其中分配“6”。 给谁,“3”分配给谁,“1”分配给谁。
而给我一个强烈反差的是,今年年初,我做了一个话题来讨论餐饮行业单店估值,因为当时无论是陌陌甜品局还是各种网红咖啡、金融媒体在报道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标题的形式,说某个品牌的一个店值两亿、一亿。 当时我觉得这个数字极其夸张,所以我咨询了一些消费行业的投资人,我问老师你对单店估值问题怎么看,或者说你对“单店”有什么看法?估值”数据? 来有意义吗?
结果,当时一些知名的消费投资家给我回复,“我对单店运营不太了解,似乎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收到这样的回复可能是因为投资人对我不熟悉,所以不愿意再和我交流了。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再次见到王岑时,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反差感。 想一想王岑,在投资圈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他其实愿意如此细粒度,愿意如此低调,愿意如此微观。
小野酱:王岑的课程不叫创业课程。 王岑的课程叫《商业知识》。 我认为他已经弄清楚他的观众会是什么样子。
王博轩:我特别同意小野酱的观点。 去年年中左右,张奇案突然闹得沸沸扬扬。 我不太记得数据了。 当时,张奇上线一个月就实现了1000万元。
所以后来我们分析发现,无论是王岑还是博商旗下的创业导师,其实他们的重点并不是帮助企业解决根本问题——2分钟的短视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问题——他们主要解决口罩时期中小老板的一些焦虑,而他们提供的核心就是情感价值。
其实王岑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但他不会在这个2分钟的短视频里教,甚至在很多线下课堂上也不会教,因为线下课堂的人不会为你的有用信息付费。 ,他只会为你的情感消耗买单。 所以我觉得这群创业导师输出的内容其实和我们之前理解的专业投资人或者专业人士是不一样的。 这是主要的对比。
“成为王岑”的可能性大吗?
蒲凡:现在我们可以把“投资人成长为网红”的路径一分为二。 一是传播知识、为师、指导创业的“王岑型”; 另一种是以吴世春为例。 他对外的态度是开玩笑、玩笑般的,或者说他把投资者当作一个公共问题,让大家在社交网络上一起观看。 您认为这两种模式中哪一种对当前投资行业的从业者更具参考价值? 换句话说,哪条路径更具有可复制性?
董力寒:假设你现在去调查曾哥,问他你愿不愿意投资? 我想他不会告诉你他不这么做,他只会说现阶段他的轨迹(不适合主动出手)。
他已经投资了20年。 他一直从事新消费,从未改变过轨道。 很难说像他这样长期深耕一个行业的投资人与吴世春这样的综合投资人有什么不同。 早期投资的投资者(决策逻辑相同)这里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比如,在王岑看来,如果明年消费领域出现新的机会,如果他想回来,只要他不在那里割韭菜,毁了自己的名声,我想他随时都可以回来。 。 他甚至可能在那里找到了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主朋友,积累了足够的叠加资源或者LP资源,他的品牌甚至可能比以前更好。
蒲凡: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适合问小野老师,因为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畅销书作家,另一个是投资人。 虽然我和她这么熟悉,但我从来没有正式问过她这个问题。 在她的工作中,是成为投资人对她的作家工作更有帮助,还是成为作家对她的投资人工作更有帮助? 帮助更多?
小野酱:每次有人把这两顶帽子放在我身上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非常恐慌和紧张,因为其实一切放在我身上的都是偶然的,并没有必然性。 比如我可能是偶然走上这条(投资)道路的。 2015年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投资,偶然走上了这条路。 我为什么写一本书,也是因为我当时的老板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你每天写500到1000字,记录你今天的工作和回顾。 从那时起,我就继续写作,然后两年后,我得到了发表的机会。 这个机会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机会。
董立涵:我觉得把小野江改名为王岑,就是对岑哥(为什么转型为短视频博主)的回答。 完全一样。 如果你问他,他一定会被推开(回答)。 这个投资行业也不太好。 我必须赚钱。 如果我有机会去那里,我会尝试一下。 一旦我做到了,那就非常好。 我发现我很擅长,所以我就先做吧。
王岑的特殊性被大大低估了
蒲凡:那么问题来了,作为MCN机构的代表,博轩先生会签小野酱这样的投资人吗?
王博轩:其实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位小野老师只是说,她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有目的的。 她不需要感受或给用户反馈。 但在短视频的传播环境下,最难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气质。 小野老师代表的是一群非常独立、以自我为中心、有调性的年轻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吴世春这样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非常独立,但这些思想往往不被大众接受或接受。
老董知道,其实我之前一直在财经媒体工作,做写作工作。 在媒体行业,(我们会认为我们是)牛逼,但事实上,当我转向MCN和短视频时,我几乎剥了一层皮,彻底洗了心。 你只需要放手。 对于任何事情,抛开自己的思考,抛开自己的独立认知,你得看看现在网络上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但你知道,当我们从这些内容中爬出来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群人并不是我们想做的。
包括王岑,我想他一定经历过这些纠结,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些很普通的观众,他们的认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而你必须(通过过去的专业积累)把这些事情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引起共鸣,让他们给你反馈,包括流量。 做好这件事的前提是你必须放开自己。
董立涵:如果这样看的话,我觉得(关于转型网红)“投资人”的身份其实是次要的,你的大小其实是首要的,生活经历是首要的,经历才是关键。 是主要的。
包括我们今天讲的“质疑王岑、了解王岑、成为王岑”。 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王岑已经成为一个偶像。 在语言学中,有所谓的“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指”是语言实际传达的东西——这句话是指王岑,还是指投资人、网红、博主? 作为一个标杆,我认为这句话能够变得“流行”,实际上意味着“王岑”这个词已经倾向于后者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成为王岑? 我觉得其实还是蛮难的。 刚才朴凡问轩哥要不要签小野,你觉得什么样的投资人会成功。 其实聊多了,王岑的特色是非常非常强的。 现在我们可以喊一句口号来表达对他的羡慕,但实际上没有人能成为他。 那样的称号你无法复制,那样的人生经历、人生阶段、行业经历,你也成为不了他。
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有那么多投资人转型,这个行业有那么多博主,也有那么多投资人转型,但只有王岑一个。
王伯轩:我特别同意。 王岑能够在博主体系中脱颖而出。 其实并不是因为博主的眼光有多独特,而是因为博主基本上把我身边能讲课的人都签了,包括很多优秀的企业家、CEO、投资人等等。哥们,我的朋友都签了由他们制作,其中许多人还没有成功,因此您还没有看到他们的内容。
博主并不迷信自己的愿景。 他们只是迷信“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给你一支队伍跑,队伍全力跑,然后去赛马”。 这里的变数特别大。 所以反观吴世春先生,如果他真想做好短视频,那就应该去赛马。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完成这一切。 这里的变数是巨大的。
(本文转载自投众网,已删除部分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