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混血儿”重建两千年来走廊人群遗传历史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0,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我国科技考古队近日发现两例生活在曹魏唐代时期的敦煌“混血”人,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共存增添了证据,也为李白的诗词增添了注释——唐代《胡姬》 嫁予当地男子,繁衍后代,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这一新的分子考古成果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所和生命科学学院、厦门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获得。 考古队首次获得丝绸之路黄金通道河西走廊的25条古代基因组数据。 遗传数据与历史记录相互印证,揭示了河西走廊人群的大规模迁徙和融合。 尤为特别的是,其中两个敦煌个体居然是“混血儿”。 该研究成果近日以《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近两千年的遗传史》为题发表在权威自然科学期刊《科学通报》上。

“通过对古代基因组的对比分析,我们重建了河西走廊人群约两千多年的遗传史,并利用科技考古手段证实了重大历史事件对河西走廊人群的影响。”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所副教授文少清说。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人民交往的重要通道。 由于缺乏古代DNA数据,长期以来对该地区人口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这项科技考古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研究发现,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融合。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位于河西走廊。 科技考古人员在敦煌佛爷庙湾墓地获得了曹魏、唐代各一例的基因数据。 研究发现,他们都是“混血”个体,属于欧亚大陆东西方的混血个体,欧亚大陆西部的祖先成分高达30%。 ——50%。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的混合偏见表明他们应该是敦煌当地人与‘胡姬’结合的后代。” 温少卿说,敦煌墓葬壁画和画像砖上有大量描绘多民族形象的内容,分子考古研究发现,“混血儿”不仅生活在敦煌,而且还埋藏在敦煌。 这是古丝绸之路上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共存的证据,也是丝绸之路繁荣的缩影。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