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视业爆发反对AI大规模罢工,多牛科技联手培育娱乐IP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由于担心“机器人”抢走工作岗位,美国影视界爆发了针对AI的大规模罢工。 有关各方从5月和11月初开始达成初步协议,好莱坞停摆半年。

并非所有人都将人工智能视为祸害。 《阿凡达2》、《夺宝奇兵》等作品成为AI参与电影行业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美国导演协会(DGA)成员,中国著名导演唐季礼也在尝试利用AI技术开创中国电影业的新局面。

此前,由唐季礼编剧并执导的奇幻动作片《传奇》已杀青。 影片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AI技术的大规模运用:除了用AI塑造冰川神殿、沙漠、风雪之海等场景外,更创新的是用AI重塑27岁的成龙。 ,与69岁的自己同台表演。

12月19日,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多牛科技集团(股票代码:01961.HK)宣布与董事唐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利用新技术培育娱乐IP。 多牛科技的主营业务是游戏,其母公司多牛集团拥有NGA、人人网等知名社区。

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综合运用影视、游戏、动漫、创新应用等多种手段,致力于优秀IP的培育。 具体业务将包括三个方向。

一是以既定IP为核心,持续开发系列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不断完善和加强IP创作。

其次,扩大自有IP在游戏业务中的影响力,促进IP与用户的持续互动。 与传统影视游戏联动相比,这项业务不仅包括将影视作品的版权授权转化开发为游戏,还包括寻找合适的游戏IP进行影视开发合作。 通过与游戏产业的双向互动,提升两种业态的合作水平。

三是通过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探索影视、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新方向,尝试新商业模式。

接二连三的动作背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运营模式,用人工智能革新电影制作,同时用互联网思维持续运营IP。

游戏灵感

与百年电影产业相比,中国游戏产业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用户数量远不及电影,但两者的商业回报却天差地别。

这是根据国家电影局和游戏工委两个行业管理机构各自的数据得出的。 截至11月14日,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00.01亿元,远低于同期游戏行业销售收入3029.64亿元。 但电影观众总数高达11.79亿,远高于游戏用户6.68亿。 仅以收入衡量,游戏行业的年收入是电影的 6 倍,而其用户数量还不到一半。 业务效率一目了然。

出口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 2023年中国游戏海外收入为163.66亿美元,2021年创下180.13亿美元的纪录,海外收入规模约为国内收入的一半。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还不到国内票房的十分之一。

造成上述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并不代表哪一种更好或更差。 其实,各自的优势都很明显:影片艺术表现力强、视觉冲击力大、观众门槛低、容易产生社会影响力、大众传播影响力大。 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游戏具有交互体验强、用户粘性高、产品生命周期长、商业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

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电影传播力强,但生命周期短,商业模式单一。 游戏本身缺乏电影的传播力,传播和流量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开发成本。 因此,让电影和游戏优势互补、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经过不断探索,影视与游戏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从早期品牌联名、促销等营销层面的合作,逐渐转向内容的相互融合。 这也催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成功改编《蜘蛛侠》、《巫师》等成功改编成游戏; 《生化危机》、《古墓丽影》、《魔兽世界》、《刺客信条》、《神秘海域》等都被成功改编成影视。 《最后生还者》系列成为美剧,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视频游戏集成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影游联动有望进入影游融合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也将随之而来。

一是从共享IP到共同培育IP。 早期的影视游戏联动大多发生在影视作品成名之后,授权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 这种程度的影游联动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机会,内容上很少有重叠。

随着合作逐渐深入,两人开始追求内容融合。 游戏根据影视作品的世界观和剧情开发。 游戏角色的外貌和场景与影视作品一致,如蜘蛛侠、巫师等。

从唐季礼与多牛的合作模式来看,影视游戏正在追求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内容协同制作、IP联合创作。 也许游戏会进入剧本阶段。 电影和游戏可以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共同完成一个故事。

营销节奏也能更好同步。 影视作品在传播黄金阶段的传播力不会被浪费,而游戏的适时上线也能让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其次,内容制作相互融合。 电影和游戏都源于科技。 工业革命时代诞生的摄像机创造了影视业;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发明催生了电子游戏产业,影视产业也从模拟走向数字。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成为影视、游戏的重要生产力,为两者融合创造了条件。

从内容制作来看,电影制作已全面转向数字化。 比如大量场景得到人工智能辅助,角色表演越来越依赖电脑后期制作,甚至数字真人演员也会被大量使用。 对于完全数字化制作的游戏来说,大量数字化制作的电影元素极大地提高了游戏转换的效率,让游戏和电影更方便的内容、场景、人物保持一致。

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为两者的产品融合创造了新的可能。 比如,游戏越来越多地借鉴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运用,也就是所谓的“游戏电影化”。 借鉴游戏的互动电影也开始出现。 用户选择影响剧情走向的作品已经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群。 “电影游戏化”或“互动电影”终于从概念走向用户。

第三,创新应用和服务的诞生。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推动视频游戏行业的发展和融合,也将催生一些新的应用、服务甚至产业。 例如,电影中创建的数字人物图像将被不断重复使用。 除了演电影之外,他们还可能成为游戏角色、主播、主唱等。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现在还只是工具的人工智能将有机会从幕后走到台前,从配角变成主角。 好莱坞的罢工或许预示着诸神的黄昏,但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与其担心,不如尽快拥抱。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