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1,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神奇和荒唐! 明年硅料价格并未跌至7万至8万元/吨,今年11月却跌破7万元/吨,逼近6万元/吨。
暴跌后,以通威、协鑫、新特、大全能源等为首的硅龙头还能“赢”吗? 硅材料新秀是否面临未“吃肉”就被“打”的困境? 硅材料产业生态将如何变化?
11年轮回,硅产业又回到原点?
2012年,经历欧美双反的中国光伏产业陷入低谷。 当年43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8家没有停产。 硅料价格从年初的23元/吨下跌至12月初的11万元/吨。 硅材料价格暴跌,不少企业已经触底。 退出市场是必然选择。
2023年,硅材料价格将从15万元/吨左右下降至近6万元/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有多少硅企业再次站在盈亏线上。 新的周期已经到来。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长、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曾表示:“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小周期3年左右,大周期5~6年!”
这个周期可以追溯到2019年。531新政之后,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短暂的低谷。 这从硅材料产能和产量的变化就可以看出。 2019年至2020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均较低。 2021年开始,硅材料产能将开始增长。 2022年将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加近一倍。预计2023年产能将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
从产量来看,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50.5万吨,2022年为82.7万吨,同比增长63.4%。 据硅产业分会预测,2023年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81.38%。
产能利用率方面,2019年为76.11%,2020年为80.77%,2021年升至81.06%。2022年名义产能利用率为64.11%。 不过,考虑到新增产能不少是在四季度投产的,由于这部分产能的爬坡需要时间,实际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2022年的产能利用率将还是要高。 根据预测数据,预计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2.59%。 2023年新增产能中,75万吨将在第四季度投产。 可以预计,2024年硅材料产能过剩情况将更为严重,产能利用率将更低。
硅产业再次进入新的周期,但这一次却有很多不同。 毕竟,中国的光伏装机量和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正在向TW水平大步迈进。 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识。 光伏装机容量的高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确定的。
硅胶水龙头大战! 竞争什么?
虽然行业有周期,企业发展有坎坷,但单个企业的命运却是不确定的。 就像2012年一样,有的企业在低谷期被淘汰,有的企业则处于蛰伏状态,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龙头企业。
从2019年开始,以通威、协鑫、新特、大全能源、东方希望为代表的硅材料龙头企业多晶硅产量集中度由2019年的69.3%提升至2022年的87.1%,但2023年会有新的变化随着青海力浩、润阳股份、宏源绿色能源、合盛硅业、宝丰能源、新疆金诺多晶硅项目相继投产,硅材料龙头势必受到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冲击,硅材料龙头纷纷在产能、技术、订单、成本、现金流等方面强化护城河,以维持全球地位。
从产能来看,扩张最快的是通威股份。 2019年其产能为8万吨,2021年迅速扩大至19万吨。2023年初以来,其产能已增至42万吨。 这意味着5年内产能扩大了4.25倍。 与此同时,除2021年外,通威的产能利用率都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在2022年达到了惊人的116%。
另一家主要硅业巨头协鑫科技也在这一周期积极扩大产能。 2021年产能将达到7万吨。 2023年,其产能预计为40万吨,增长4.71倍。
新特能源2019年产能3.6万吨,预计2023年产能30万吨,增长7.33倍。 从产量来看,新特能源的产能利用率也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与其他巨头相比,大全能源的产能增长较为缓慢。 大规模扩产要到2023年才会开始,预计产能将达到30.5万吨。
除了大规模产能扩张外,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东方希望等龙头企业2022年至2023年都在新项目上投入巨资。
通威目前在建项目有包头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以及与隆基股份共同投资的云南通威二期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总产能为40万吨,总投资300亿元。
协鑫科技与TCL科技共同投资的内蒙古新环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基地)10万吨颗粒硅项目于今年9月21日投产。 此外,在内蒙古乌海市还有一个10万吨颗粒硅项目。 该项目正在建设中。
新特能源准东20万吨高端电子级多晶硅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项目已于近日投产,二期10万吨仍在建设中。
大全能源内蒙古10万吨多晶硅项目一期已于今年4月18日建成投产,二期10万吨项目仍在建设中。 12月13日,总投资150亿元的扩产计划公布。
除了产能之外,硅龙头在技术上也有很多积累。 以协鑫科技为例。 它花了十年时间创建了自己的硅烷流化床方法(FBR)。 与传统工艺相比,FBR不仅生产工艺流程更短、后处理步骤更少,而且投资强度可降低30%。 生产能耗降低约65%,项目人员需求降低30%。
另一大硅龙头通威股份自主研发的“永祥法”高纯晶硅生产工艺,并不断迭代升级,目前已升级至第八代。
新特能源和大全能源均拥有多年多晶硅生产工艺经验,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
在光伏电池技术向N型迭代的当下,N型产品对硅料氧含量、碳含量、硅料纯度、硅料破碎度等要求更高。 这将成为许多新进入硅材料行业的公司的一项技术。 临界点。
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降低成本。 据通威今年三季度披露,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其多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下。 协鑫科技半年报披露,乐山基地颗粒硅生产成本约为35680元/吨。 今年三季度,大全能源硅料销售成本为4.78万元/吨,现金成本为4.16万元/吨。 另一巨头新特能源的成本在5万元/吨左右。
从上述龙头企业披露的成本可以看出,即使硅料价格持续走低,逼近6万元/吨,硅料龙头仍能盈利。 近日,协鑫科技联席CEO蓝天石表示:“虽然现在的价格比去年峰值下降了5/6,但我们还在赚钱,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可见,目前硅材料价格还远远没有逼近引领人们的价格生死线。
领先者除了产能、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外,还有一个有力的武器:市场。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通威、协鑫、新特、大全能源均获得了大量光伏长期订单。 这些长期订单大部分来自隆基、晶科、晶澳、天合等下游龙头企业。 此外,他们还通过相互投资、参股等方式与这些龙头企业深度联结,牢牢掌握下游市场。
硅材料新秀还没“吃肉”就先“挨打”?
10月31日晚,大全能源发布公告,宣布将包头二期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开工日期推迟至2024年第二季度。通威股份终止160亿元定向增发计划。 这笔巨额资金原计划用于云南通威水电硅业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二期20万吨/年高纯晶硅项目)。 不久前,TCL中环出售了其持有的新疆协鑫27%的股份。
主演们的一举一动都给了外界无限想象的空间。 我们这个时候是不是要推迟和清理硅材料项目呢? 我们是想及时止损还是有其他动机?
2022年,当硅料价格飙升至30万元/吨时,不少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利润,因此纷纷加入多晶硅扩产浪潮。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27家企业跨界进入多晶硅领域。 其中包括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阿特斯阳光电力、东方日升能源、中来、润阳、宏源绿色能源、信义光能等光伏企业,以及吉利、暴风能源、亚洲硅业、红狮集团等跨境企业、齐亚集团、陕煤集团。
上述项目中,不少仍处于合同签订和规划阶段,还有不少尚未推进。 目前在建企业有润阳股份、信义太阳能、赛能硅业、合盛硅业、红狮集团、青电能源集团、青海利豪、吉利汽车、杭州锦江集团、清水河旭阳能源、齐亚集团、广元硅基新材料、新疆晶辉、国盛能源等14家企业。 已投产的企业包括润扬集团、杭州锦江集团、宏源绿色能源、暴丰集团、奇亚集团、亚洲硅业等项目。
对于硅材料新人来说,跨境进入多晶硅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壁垒。 在资金方面,硅材料项目建设周期一般长达两年,投资巨大。 以宏源绿色能源内蒙古包头5万吨硅项目为例,总投资额47.2亿元。 每万吨投资约9.44亿元。
宏源绿色能源原计划通过增发项目筹集资金42亿元。 不过,证监会收紧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限制。 宏源绿色能源不得不改变融资计划,融资27亿元。 这意味着宏源绿色能源仍存在20亿元的资金缺口。
即使上市公司如此,剩下的非上市公司也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
此外,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门槛。 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表示,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下,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让别人退出赛道。 首先是质量不过关,自然进不了这扇门。 二是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性价比越差,价格越贵,越不稳定,生产成本也会越高。 自然不会保留。
这恰恰是许多新进入硅行业的企业的弱点。 硅材料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化工行业,对新玩家并不“友好”。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有资金,项目可能就不会实施;如果有资金,项目可能不会实施。 如果项目实施,他们可能无法稳定生产产品。
市场方面,不少企业订单已被硅龙头锁定。 新企业的质量能否满足要求,即使满足要求,能否赢得市场,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名言:“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硅产业再次处于产业周期的起点,虽然价格已经逼近不少企业的生死线,但最大的希望还是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而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这成长 是的。
高增长的光伏产业给企业带来无限机遇。 正如刘汉元所言,光伏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市场问题将由市场来解决。 市场会选择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的企业。
经过这一波产能过剩,谁在裸泳或许很快就会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