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1938年,在香港皇后大道中的一栋写字楼里,成立了一家只有三名员工的公司,这就是华润集团的前身——联合银行。
这一名称是经中央有关部门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长江局”批准的。 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联合银行”,是我党在香港设立的海外经济联络点,也是红色运输站。
联合银行,华润集团前身
1947年12月,“联合银行”更名为“华润公司”()“华”是“华”的“华”,“润”是“润之”的“润”,也有被雨水滋润的意思又露又丰富的资源。 。 1948年9月至12月,“华润公司”秘密从香港派出数十名重要的民主人士回大陆,保证了新中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
联合银行与保卫中国联盟共同支持新四“铁军”。 华润集团的前身其实是我党在香港的情报站和掩护店。 如今的华润集团于1983年在香港注册成立,2003年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
如今,华润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26个业务单元、涵盖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与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和新兴产业六大领域的综合性集团。 其8家香港上市公司和9家A股公司享誉全球。
华润集团股权结构
01
质疑声中反击
华润电力作为华润集团旗下唯一的电力上市平台,专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燃煤发电。 虽然已被列入国内传统电力运营“六小巨头”。 然而,华润电力早期的发展历程并不一帆风顺。
从当初成功打造“鹏程模式”,到坚决投资陕西宝鸡第二电厂,华润电力在行业布局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2001年公司在香港成立后,本来想更上一层楼的华润电力,却因为电力行业的一件大事,险些错过了一次重要机遇。
2002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公布,国家电力公司一夜之间被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四大辅助产业集团。
这五家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不仅继承了旧电力系统的大部分规模,而且拥有远远超过华润电力的人力和资金优势。 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自2002年起,国家停止发布动力煤政府指导价。 受此影响,在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下,煤炭价格明显走强。 不少外资电厂不堪重负,纷纷逃店。 华润电力趁机将温州特鲁莱电厂、湖北蒲岐项目纳入旗下。
2002年底,美国迈兰公司拟出售广东沙角C电厂30%的股份。 此时的沙角C电厂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江边煤炭船川流不息,三台66万千瓦机组源源不断地向广州、深圳输送电力。 对于华润电力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扩大规模的垫脚石。 不过,收购沙角C所需的26亿港元资金,让集团账面不足70亿的华润管理层有些犹豫。
扩建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快速变化的电力市场不允许华润放慢脚步。 这一切都需要华润电力提前加快上市时间。
按照原计划,华润电力成立之初就计划在成立后两到五年内尽快实现电力资产上市。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计划比预期提前四年实现。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多方质疑,让这个当时的电力行业新面孔成为众矢之的。
在起草招股书时,能够说明华润在电力行业业绩的项目仅有5个,其中4个为参股项目,分别是徐州鹏程持股35%、河北恒丰持股25%,以及新收购的40个项目。 %股权 温州特莱和广东沙角(C工厂)各占30%股权。
广东沙角C电厂
看到这一幕,资本市场、电力行业和监管机构都感到惊讶。 有人认为,华润集团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大陆电力行业的上升趋势,临时组建了电力组合,以在资本市场上赚钱。 很少有人相信它有能力独立建设、管理和运营电厂。 。
雪上加霜的是,一位知名券商分析师也不看好华润电力。 他认为,这个电力行业的新来者能够控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在建机组。 成本很容易失控,不确定性太多。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向投资者发出警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了众多在建项目的华润电力就像一匹拉着大车的小马。 一旦失败,不仅无法给长期投资项目带来利润,还会影响公司的眼前资本。 支出、负债和基础设施能力。
为此,华润电力当机立断,将计划于2006年投产的三个长期投资项目打包给母公司华润集团。 2003年9月,宽松的华润电力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相关表格审核,并于11月12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达100亿港元。
02
三三角一京广线
尽管成功上市,华润电力仍不被业界看好。 还有观点认为:“华润电力趁同行不备,从大锅里抓了一勺饭就跑了”。
1994年,华润集团正式进军电力行业。
俗话说:企业的成长是不拘一格的,只是等待风来。 在诸多质疑声中,华润电力急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时,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电力需求快速增长。 2002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突然出现电力供应短缺。 到2004年,全国26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峰值电力缺口一度超过4000万千瓦。
严峻的用电形势下,全国各大电力公司纷纷紧张起来,加快电站建设。 对于正在快速崛起的华润电力来说,时机又来了。
当时的竞争有多激烈?
为推进施工进度,华润电力特意派人轮流观看设计院图纸等图纸并对三大主机厂设备进行监控。 设计院的图纸一出来,等待的人立刻拿着图纸赶了回来,而另一个人则坐下来继续等待,如此循环。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大家都在抢,当时就得有人盯着。 如果我们不管,设计院、装备制造就给别人打工了。
当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靠游击战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游击战。 还需要阵地战的支持。 为此,华润电力还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 公司的区域布局十分清晰,瞄准“三三角、京广一线”,即项目将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京广三大区域。京津冀地区以京广线为界,战略投资东部地区。 到2008年,规划调整为以“三三角、三沿线”为重点。
在市场开拓方式上,从成立之初就注重收购运营电厂和自主建设新电厂并重。 2004年进行调整,以新建、扩建、并购为主。
在投资策略上,由成立之初的“控股或控股”调整为2007年的“全资或控股”。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装机容量跟不上五大发电集团,但华润电力当时的发展更注重质量而不是规模,因此有很强的规划性、目的性。和远见。
同样是从2004年开始,华润电力的股价开始反弹。 到2006年,当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连续两年超过20亿元时,资本市场开始对华润电力刮目相看。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2008年煤电价格冲突、电力行业外部环境空前严峻、全国电力企业出现较大亏损的情况下,华润电力仍逆势保持盈利。
在此次考验中,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也让外界认识到华润电力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两个偶然的项目。
2003年11月12日,华润电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当所有的苦难过去之后,就会有欢乐。 2009年6月8日,华润电力成功晋升香港股市蓝筹股,成为当时唯一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的中国电力公司。
低碳背景下的转型之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21世纪以来的全球主流。 在此背景下,能源转型不再是口号,而是逐渐演变为各国的国策。 以火电为代表的传统高碳能源消耗方式饱受诟病。
这个问题也面临着以煤电起家、以火电繁荣的华润电力。 令人好奇的是,在火电行业整体亏损接近一半的情况下,华润电力的煤电业务依然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如何?
众所周知,集中供暖是我国冬季主要供暖形式之一,而且主要依靠煤炭。 这也成为当时华润电力转型的切入点。
在华润电气诞生的徐州,虽然不在北方强制供暖的范围内,但这座华东门户城市的冬季气温与北方并无明显差异。 2013年,华润电力所属徐州铜山电厂、徐州华新电厂决定开展供热工作。
沧州电厂供热管道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由于徐州地处北方供暖区之外,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协调,协调难度大大增加。 为了探索供热之路,2016年,华润电力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徐州华润热电公司,创造性地统筹了原本属于项目公司的供热工作。
此举结束了过去分散管理、独立管理的局面,供热质量显着提高。 最终,老火电机组的水加热试验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改造延长了机组使用寿命,电厂受益于供热节能带来的煤耗减少而非强制供暖地区的居民也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温暖。 气体。
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供暖一定程度上成为煤电的救命稻草,也让华润电力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2017年,华润电力未新增煤电机组投产,并主动关停广东兴宁两台13.5万千瓦机组。 2018年上半年,华润电力可再生能源板块占其装机容量不足四分之一。 比火电利润更高。
04
扩大风电靠质量而不是数量
对于华润电力来说,转型煤电业务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转型,而拓展风电业务则是从无到有的创新。
2006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同比猛增106%。 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立不到五年的华润电力开始积极布局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试图“乘风破浪”。
2006年1月23日,华润电力收购荷兰暖公司,间接持有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55%的股权,成为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
华润电力收购广东汕头丹南风电项目55%股权
同年4月27日,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正式将全部项目开发权转让给华润电力风能开发有限公司,南澳岛成为华润风能首个大本营力量。
对于华润电力来说,当时拓展风电业务并不容易。 首先,专业人才短缺。 据了解,当时丹南风电场只剩下7人,全部都是原来在荷兰公司工作的员工。 原因是,由于当时没有风电方面的经验,华润电力只能安排公司内此前从事火电工作的人员进入这一新领域。
其次,虽然2006年前后中国风电行业还没有遇到“限风限电”的问题,但当时华润电力就隐约意识到这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问题。
2005年至2010年,中国风电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 总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6万千瓦猛增至2010年的4473.3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也于2010年底跃居世界第一。
在火热的行业发展浪潮中,国内风电开发商正竭尽全力拓展风电版图。 此时的华润电力并不急于扩张版图。 当时,该公司风电权益装机容量仅为64.6万千瓦。 当同行加速向风资源最丰富的“三北”地区扩张时,华润电力在内蒙古巴音锡勒的4.95万千瓦风电场却于当年6月才投入运营。
为什么不着急呢?
还是关注之前对消费能力的判断。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时“三北”地区虽然资源禀赋较好,但消费能力有限,分配存在问题。 大规模投资是有风险的。
果不其然,一年后,“三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出现因开发意外而引发的住宿问题。
据了解,2011年,我国风电限电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弃风率达到16.23%。 “三北”成为重灾区。 2012年,弃风率再次攀升至17.12%,全国平均风电利用小时数下降至1890小时,成为历史上弃风限电最严重的一年。
在经历了行业的快速扩张和优胜劣汰之后,华润电力开始了真正的扩张。 2013年5月9日,华润电力以42.868亿港元收购基建全部股本,通过基建孵化共计32个风电项目。
苍南一号海上风电项目已多次陷入休眠状态。 2015年,华润电力赶上了该项目。 全年风电核准装机容量292万千瓦,进入国家第五批核准规划容量位居同行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2015年,华润电力山西天镇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首批容量成功并网,从此正式进军光伏领域。
05
写在最后
从2003年在联交所上市到2022年底,19年间,华润电力总资产增长18倍,营业收入增长210倍,营业利润增长103倍,装机容量增长103倍。发电业务增长了33倍。
华润电力19年运营权益总装机容量
截至2023年上半年,华润电力总资产3,105.49亿港元,运营装机容量70,793兆瓦,发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54,986兆瓦,可再生能源权益装机占比34.5%。 业务遍及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连续16年入选“普氏全球能源250强”和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分别排名第187位和第1305位。
不过,对于华润电力来说,过去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最终目标。 曾担任华润电力执行董事的王晓斌坦言:“不可否认,我们确实想要更多的装机容量,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当总装机容量不能超过与同行相比,我们必须追求精益发展,以更少的装机容量取得更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