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技术:到2025年,力争建成5个以上氢能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东莞市提出了14个技术突破方向:

装备:加快氢电解槽、甲醇裂解制氢装备生产,支持高压储氢、液氢储存等各类储运技术装备以及加氢机、控制阀组等加注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实施燃料电池发电机、轻型汽车氢动力系统等氢能应用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投资,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加快向氢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提高设计、制造能力。氢能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生产。 系统完善程度和自主能力。 到2025年,集中发展龙头骨干企业3家以上、成长型企业50家以上。

示范:到2025年,力争示范应用900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20座加氢站。 以水乡“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示范项目”为推广试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牵头推动项目实施。 以冷链物流车、环卫车、重型牵引车等商用车应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港口、物流园区、重点产业园区等领域推广使用燃料电池汽车如长途货运、城市配送、市政环卫、城市建设等。 其他领域示范应用,打造大湾区氢能物流中心和绿色示范港。

产业:依托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功能设施齐全、引领作用较强的高品质氢能特色产业园,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原文如下:

东莞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消费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对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东莞市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并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以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技术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氢能装备先进制造基地和示范应用核心区为目标,重点推进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装备自主化、示范多元化、产业集聚,实施研发创新水平提升、装备培育全制造链、做强补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等五个重大工程,并多元化拓展示范应用,将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培育“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 到2025年,力争建成5个以上氢能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设备自主化。 加快氢电解槽、甲醇裂解制氢设备生产,支持高压储氢、液氢储存等各类储运技术装备以及加氢机、控制阀组等加注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推动燃料电池发电。 实施飞机、轻型汽车氢动力系统等氢能应用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投资,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加快向氢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提高氢能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完成度。氢能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 水平和自主权。 到2025年,集中发展龙头骨干企业3家以上、成长型企业50家以上。

——体现多样性。 协调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应用空间,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重点推动氢能在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交通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拓展氢能在工业、储能领域、分布式能源、新兴产业。 交叉领域替代应用和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可复制的示范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到2025年,力争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900辆,建设加氢站20座。

——产业集聚。 依托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功能齐全、引领作用强的优质氢能产业园,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试点和产业化项目,并建设一批配套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引导氢能高端要素集聚,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二、重点项目

(一)实施研发创新水平提升工程

1.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以产业化为引领,推动核心技术关键性能提升和综合成本降低,实现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 鼓励多元化制氢工艺创新,重点发展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甲醇重整等高效、长寿命、低成本制氢技术,推进前沿制氢技术部署例如生物质和光电催化/热分解。 重点发展高压轻质储气材料和70MPa以上储运装备技术创新,超前布局以液体化合物为介质的液态储氢、以合金、纳米材料为材料的固态储氢等储运技术作为媒介。 重点开展高性能低成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技术创新,实现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领先水平,大幅降低综合成本。

2.打造创新支撑平台。 充分发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优势和散裂中子源和材料实验室的集聚发展优势,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整合高新布局和建设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和行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单项冠军企业。

3.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新能源研究院、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东莞材料基因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在绿色制氢、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方面,开展新型催化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项目孵化。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匹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定制、试验检验、中试成熟、产业化等活动顺应市场需求发展,推动一批先进氢能技术项目实施和产业化。

4.科技创新专项支持方式。 落实省关于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的新能源存储和新能源项目,设立专项支持氢能产业前沿技术研发氢能源领域。 完善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方式,以公开竞争、“揭榜”等多种形式设立研发项目,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立足产业化确定研发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开发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氢能关键能源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二)实施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培育工程

1.优先发展制氢、储运装备制造业。 培育一批专业从事氢能装备的“小巨人”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效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设备,提高分布式天然气、氨、甲醇高效催化制氢设备等装备生产能力。 依托聚正源丙烷脱氢项目,加快氢气纯化及液化设备生产。 提高70MPa(IV型)车载高压储氢瓶关键材料及阀门、过滤器、压力传感器等核心装备制造能力,推进液氢等液氢储运装备布局泵、液氢储罐、液氢罐车。 。

2.加快发展加氢站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水电解生产、储存、加氢一体化、撬装加氢、移动式高压加氢、氢气压缩机、加注机等技术装备以及加氢站控制集成系统,加快压缩机、氢气储罐、加注机、关键阀体、高压件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将降低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3.构建行业标准体系。 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等加强氢能标准研究制定,建立覆盖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加工、使用及相关检测各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将优势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氢能装备产品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发展。

(三)实施燃料电池汽车链条加固修复项目

1.推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集中发展。 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产业化,鼓励氢蓝时代、嘉宇碳素等企业加快燃料电池系统、石墨双极板、石墨烯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堆栈。 加快引进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到东莞完善产业链,形成覆盖八个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燃料电池。

2.有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以水乡“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示范项目”为推广试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牵头推动项目实施。 以冷链物流车、环卫车、重型牵引车等商用车应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港口、物流园区、重点产业园区等领域推广使用燃料电池汽车如长途货运、城市配送、市政环卫、城市建设等。 其他领域示范应用,打造大湾区氢能物流中心和绿色示范港。

3、保证稳定的氢源供应。 重点依托聚正源副产氢项目,实现高纯度工业副产氢规模化生产,提高加氢能力。 发展多元化制氢,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并逐步扩大规模。 科学规划氢能运输路线,发展气氢拖车、液氢罐车、并行运输等多元化氢能运输方式,加快建设氢能综合运输网络。 完善加氢站网络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点做好广深沿海高速、京港澳高速、G107、G107等重要交通干线上的加氢站规划布局。 S256。 完善加氢站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加氢站主管部门,开展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编制工作,优化加氢站建设审批相关程序。

(四)实施工业生态培育工程

1.高质量打造产业集群基地。 打造高品质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基地试点,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以及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的研发和创新麻涌港在基地、园区开展港口氢能应用示范、区域、城市、跨区域交通等场景氢能物流运输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 支持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基地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完善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公共实验、科学技术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科技金融等功能,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东莞氢能园区”。

2.设立产业促进机构。 支持组建以氢能领域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参与的东莞市氢能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资源整合和沟通协调功能,深化市内务、企业、银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平台共享、人才培养等。国内外技术领先的氢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 各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稳步推进氢能产品可持续应用和推广。

(五)实施示范应用多元化拓展项目

1.推动其他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稳步扩大氢能在无人机、船舶等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依托氢能在工业无人机领域长航时、低振动等优异特性,开展基于小型化、轻量化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无人机示范应用,推动氢动力在该领域的应用的装备制造。 优化虎门港装卸设备能源结构,鼓励氢能替代,推动氢能在公务、港口作业、观光船舶上的示范应用研究,探索氢能在船舶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港口和航运场景。

2、发电领域多元化应用试点布局。 开展火电改造“燃气轮机注氢发电”示范,推广氢电耦合应用。 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设施等,加快氢能分布式应急电源在通信、数据存储领域的示范应用。 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设施,在工业园区、矿区、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等推广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

3.推进储能一体化示范。 支持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的技术示范,探索培育“风光互补发电+氢能储能”综合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多种储能方式如电化学储能和氢储能。 集技术于一体的电力系统储能系统。 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构能源互联互通。

4、扩大工业领域应用。 按照能回收、能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副产氢过剩产能,积极开拓生物航煤、环氧丙烷等氢能产业应用市场、聚醚多元醇和冶金。 依托东莞聚正源现有氢密集型化工项目,新增制氢装置和耦合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延伸至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下游终端化工产品,引导行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碳,脱碳碳技术的改造,促进灰氢、蓝氢向绿氢转变。

5.探索氢能在新兴交叉领域的应用场景。 规划设计建设“氢能社区”、“零碳工厂”,并与未来社区、未来工厂合作推进,将氢能推向千家万户,催生“氢经济”,建设氢能经济。 “氢能学会”。 推动氢能产业与农业、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探索在农业种植、园艺、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氢能产业发展“八个一”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一整套配套政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一批连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平台,拓展一批应用场景,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产业联盟、专门服务班等。 成立东莞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氢能产业工作专项小组,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科技、工信、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安全、自然资源、住房建设、交通、商业、应急、国有资产等。 市委、市监、城管、招商等部门将共同参与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配套配套政策,优化加氢站建设审批相关程序,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二)强化金融支持

加快制定出台专项产业支持政策,在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氢能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投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围绕优质创新氢能企业积极布局投资。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产业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安全监管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制定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应急预案、处置技术、战术和操作程序,规范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程序。 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对接省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综合监管平台,对氢能生产全产业链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城市仓储、运输、加工、车辆等,有效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建立氢能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综合运用各级人才政策,主动对接国内外“高精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能量场。 加快本土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氢能实用技能人才。 鼓励企业与优势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与交流,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技术人员、专项项目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平台等,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测试。

(五)加强宣传引导

开展氢能生产、储存、传输、使用等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为氢能安全使用奠定坚实基础。 鼓励各乡镇、街道(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氢能产业相关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加强舆论引导,支持举办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研讨会和展览,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提高公众对氢能产业的了解。 对燃料电池的认识和认同。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