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将有助于整合完善现行的生态制度体系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3,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生态环境法规的编制条件都非常成熟。” 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法规标准司司长赵克介绍了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现状。 。

生态环境法规的编制,事关生态环境法律关系的重大调整,事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 今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印发立法工作方案,将生态环境法规列为一类工程。 所谓一类项目,是指任期内提交审议的比较成熟的法律草案。

“也就是说,会在本届全国人大期间提请审议。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审议时间可能会提前。” 赵克坦言。 截至11月,我国共有法律299部,其中环境资源相关法律35部,占比较大。 这为生态环境法规的编制提供了文本支撑。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 这是生态环境法规编制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立法实践。 业界普遍认为,法治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准则。 编制一部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法规,有利于整合和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水平。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陆中梅近日表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创新法学理论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实践。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立法,推进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化,填补立法空白,通过法典完善立法体系; 二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水平,包括继续推进和延续综合执法改革,落实政府环境责任,加快构建多元一体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主体参与。

“我国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法院,现在最新的数据是286个。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从最高人民法院到最基本的市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体系的国家。” 陆中美说道。

生态环境规范编制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当地基层的实践经验,解决困难、痛点、堵点。 对此,惠誉长青ESG研究小组联席主任贾景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生态环境守则》可以为环境污染监管、地区差异等问题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对于传统石油来说,天然气、煤炭等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等污染行业,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强调这些行业环境治理的法律责任,加强执法机构的监督查处,完善环境治理标准和规范,从而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贾静伟看来,通过编制生态环境法规,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涉及大气污染、土壤、水资源、固体废物、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有待更全面的立法解释。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前期组织相关部委和高校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包括系统梳理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分析研究相关制度规范等。目前组织调研座谈,了解基层对规范的需求和对规范的期望,收集地方意见和建议,梳理整合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研究提出翻译建议,修改、补充。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动解决法律实施中不兼容、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

对于生态环境法规的编制,生态环境部结合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出建议:一是坚持有序衔接,充分吸收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成果。 建议充分吸纳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一切有益有效的规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一些制度。 同时,应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改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建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工作现状,考虑人民群众期望,坚持问题导向,系统修改不适应实际的规定。 编制符合社会实际、有实践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规范。

三是坚持包容,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努力填补立法空白。 同时,要保持开放性,为新兴领域的单行法律预留法律规制空间。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