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8.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2-04,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中国电建/供图

45年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712万千瓦,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分别不足0.06千瓦和270千瓦时。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缺口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和400亿千瓦。

45年后的今天,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8.1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到2022年底,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将分别达到1.8千瓦和6000千瓦时,比改革开放之初分别增长30倍和22.2倍。

45年前,全国20万千瓦火电机组仅有寥寥几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仍需进口。

45年后的今天,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洁净煤供电系统、全球最大的水电装机容量、全球最大的风电装机容量、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全球最大的核电装机容量在建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遍地开花,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举世无双,单机容量175万千瓦核电机组堪称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的...

45年前,仍有大量人口用不上电,许多地方停电已是家常便饭。

45年后的今天,我国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896%,位居全球前列。 其中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

改革开放45年来,电力强国站稳了脚跟。

从追赶到领先,“火水核电”共同构筑电力强国基础

现代经济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实现“可用电”。

改革开放之初,数百个产业等待蓬勃发展,电力短缺一度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瓶颈。 业内专家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遵循“经济发展,电力优先”的客观规律,我国当时对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电力必须提前适度发展” ”,这也成为45年来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 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发电能力快速增长,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 以“火、水、核能”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电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只能依赖进口,国产10万千瓦、12.5万千瓦、20万千瓦火电设备事故频发,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火电技术走出了一条从学习引进到自主创新进而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道路。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研究人员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经过多年引进、消化、再吸收,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技术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发电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装机比例大幅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国在运煤电机组5353台,装机容量约11.2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43.8%。超临界机组3.22亿千瓦,占28.2%;超临界机组2.84亿千瓦,占24.9%。

煤电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稳定的“镇流器”作用,水电也发挥着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大水电建设力度,推动水电建设逐步走向高潮。 三峡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广州梅州抽水蓄能电站……45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创造了国内外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已经取得了世界第一水电国家的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友梅曾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机组招标时,国际上已经有70万千瓦机组商业化,但70万千瓦机组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已在中国制造。 因此,三峡左岸的14个单位全部进口。 “如今,HE和东京电力不仅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各种类型的水轮机,而且还能够出口产品。”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原副秘书长张博廷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在水轮发电机制造方面,不仅世界上单机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大部分安装在我国, ,而且还有单机容量8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力发电量将达到1.3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5%,稳居我国第二大电源地位。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水电开发将大规模进入西南地区。 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新的建设难题,中国水电人积极进取,正在努力攀登全球水电建设的“新珠穆朗玛峰”。

中国水电正在引领世界水电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生力军。

从45年前跟随别国探索设计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到自主设计百万千瓦核电技术迈向规模化建设; 从大亚湾核电站需要进口钢材、水泥到基本实现“华龙一号”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并成功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我我国核电技术不断升级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共有在运核电机组55台(不含台湾),装机容量5699万千瓦,在建核电规模保持全球第一。

“自1991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我国核电技术发展迅速,其显着特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核电设备研究员蔡振芳表示,核电的关键设备是蒸发器分离,以干燥装置核心部件波纹板的制造为例,我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板块是核电国产化的最后障碍。 它们不仅消耗大量外汇,而且长期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需要。 随着法国第三代机组的引进,我国开始研究和试制波纹板,最终于2011年8月13日完成国家鉴定,打破了国外垄断,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奠定了为国产核电自主制造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全球第一代钍基熔盐堆也已领“诞生证”,小型堆和其他代表当代核电先进技术的工程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核能综合利用将为我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提供重要动力,在多地已进入加速实践和多元化利用期……我国核电已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改革前行,体制机制与时俱进

“火电、水电、核电”共同构筑电力强国的基础,离不开电力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

电力体制改革是贯穿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发电融资、厂网分离、新电改等阶段。 电力行业市场活力不断激发,资源配置大幅优化。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效率低下。 为了调动各方办电积极性,弥补国家电力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1985年5月,国务院国发[1985]72号批复转发原国家经委等四部门《关于筹集资金运行电力实行多重电价的通知》《电力暂行规定》鼓励地方、部门和企业筹集资金运行电力项目,实行“谁投资谁投资”的政策“用电、用电、惠民”,并实行多种电价。 此后,全国范围内融资快速发展,电力投资加快,为缓解电力缺口发挥了巨大作用。 1997年,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开启了政企分开的起点。

“本轮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筹集资金办电、利用外资办电、每千瓦时征收2分钱电力建设费等措施,吸引了大量非中央投资主体投资电力。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成功解决了电力投资资金来源问题,有力促进了电力投资的发展。 “电力特别是供电。”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伟斌指出,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只有5712万千瓦,到2001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只有5712万千瓦。各类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849万千瓦。

2002年颁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是我国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重组国有电力资产,消除专供供电的制度约束,逐步实行“招标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厂网分离已经实行,决定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潜在方向,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可见,2002年以后的几年里,感谢受益于国企改革红利,电力行业快速发展,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永胜指出。

2009年全国电力工作会议指出,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在市场需求和体制创新的推动下,电力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从3.57亿千瓦2002年底增至2008年底7.92亿千瓦,年均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2009年4月拉西瓦水电站6号机组投产后,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缺电局面得到系统性扭转。 此后,电力行业开始注重提高效率。 “当时我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用电量增速难以维持此前20%的高增速,相应的投资无法维持,电力工业不能再继续单纯依靠粗放投资来满足需求,走数量化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电力工业对电力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电力市场化需要紧急建立。” 冯永胜分析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新征程,进入新阶段。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同年,六份配套文件陆续发布,后续多份配套文件也相继发布。 新电改加速我国电力交易市场化进程,各项改革试点快速推进。 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准了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项目;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上海、江苏、辽宁等6个省市公布了第二批现货试点地区; 《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关于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相继出台。正在快速、稳定地进展。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省际跨地区市场和省内市场相衔接的市场体系。 中长期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部分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地区转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 2021年,国家发改委放开所有煤电机组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户目录电价,也标志着电价机制全面向市场化转变。 “目前,我国‘放开两端、管住中间’、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大势已日渐明朗,电力市场建设取得重要积极进展,极大丰富了市场交易。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逐步建立,市场电价机制将更加完善。 电力规划设计院一位研究员指出。

在电力体制机制支撑下,电力工业实现跨越:20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201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九年翻一番年。 据中电联预测,到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29亿千瓦。也就是说,仅用了4年时间,我国第三次“10亿千瓦”电力装机正在加速推进。

清洁低碳转型 新电力体系描绘美好蓝图

在加快装机的同时,国家始终强调电力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国电力投资建设重点向非化石能源倾斜,电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续走向结构优化和资源节约,形成水火相结合的局面,形成了互助、风光、太阳能、核电、燃气发电相结合的供电结构,多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令世界瞩目注意力。” 林伟斌分析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深化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 新电力系统是构建新能源体系的中心环节。 “我国电源结构已从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转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煤电持续加快清洁低碳电力发展,提高灵活调节能力。新能源逐步成为绿色电力供应的主力军,并通过提高电力预测水平、科学合理配置调节能力、实施智能调度等手段,为系统提供电力支撑。” 上述电力规划设计院研究员表示。

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努力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 此后,我国对新电力体系的探索不断。 2023年6月2日,由国家能源局协办、11家研究机构编写的《新型电力体系发展蓝皮书》全面阐述了新型电力体系的发展理念和内涵特征,制定了“三步走”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煤电机组向规范电源转变。 “三改联动”是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电源和系统调节电源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电力系统灵活性持续提升。 “十四五”前两年,煤电“三改联动”改造总规模突破4.85亿千瓦,完成“十四五”目标约81%。 其中,节能减碳改造1.52亿千瓦,灵活改造1.88亿千瓦,供暖改造1.45亿千瓦。

据介绍,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煤电正逐步从提供电力的主要电源转变为电电并重的配套和调节电源。 以不足50%的装机容量,生产全国60%的电力,承担全国70%的调峰任务。

在此背景下,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煤电产能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煤电产能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旨在挖掘煤电机组调节能力,支持电力市场长期平衡。 重要的政策体系环节日益完善。

如今,我国电力供应结构明显改善。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同比增长20.8%,占比约49.9%。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其中水电4.2亿千瓦(常规水电3.7亿千瓦,抽水电5004万千瓦),风电4.04亿千瓦,光伏发电5.3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发电量4400万千瓦。 预计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4.5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4.5亿千瓦。 将突破10亿千瓦。

这些极其“含金量”的数据领先世界。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绿色的新型电力体系。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