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28,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田庆军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风电进入3.0时代。 双碳时代,风电的进化速度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我们行业四分之一的变化相当于其他行业一年的变化。 我们认为2015年之前中国风电处于1.0时代。 风力发电机组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系统集成,合作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简单的采购和销售。 2015年至2021年,是中国风电2.0时代。 这一时期,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进程加快,产业合作模式开始立体化、多元化。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解决方案招标,开发商从专注于风力涡轮机转变。 注意电费。 2022年起,风电将进入3.0时代。 如今的风电产业,无论是产品研发、合作生态、消费机制,还是商业模式,都在迎来新一轮系统升级:海上、陆地机组快速迭代,电力规模化势不可挡,“三化”北方”陆上单机容量现已进入10MW时代,中高速风区海上风机功率正向20MW迈进; 产品开发从模块复用,发展到平台化规划,发展到货架式开发,平台化、标准化、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 整机制造商正向产业上游延伸,大型零部件自研生产和产业链垂直整合逐渐成为趋势; 风电合作从单一维度的买卖关系走向立体化。 资源的联合竞争也融入了政府的诉求,形成了投资、产业和市场的共赢局面; 风电消纳从单纯的上网转变为“多条腿走路”。 行业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源网荷储模式。 零碳工业园区开始出现,绿色电力制氢成为新趋势,为风电提供机遇。 消费为新载体、新场景提供了巨大空间。
其次,储能的价值开始显现。 市场化是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明确储能作为“新型电力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努力营造储能市场化的发展环境。 同时,储能本身的技术进步导致电力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已逼近2分钱,未来有望下降至1分钱。 储能正在从“装”走向“用”,走向“赚钱”。 “起来”并发展。 不断深化的电力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储能市场潜力。 现在,无论是源网侧大型储能还是工商业储能,盈利能力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用不了多久,储能将成为继风能、太阳能之后中国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 开发商只有提前安排槽位,才能赢得发展机会。 随着中国快速全面开放电力现货市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收入将受到巨大挑战。 首先是光伏发电。 因为同时发电率太高,电价肯定会大幅下降。 二是风电。 由于波动性和间歇性太强,电价也呈下降趋势。 最大受益者是储能,其次是火电。 因此,未来,风能、太阳能发电可能不太赚钱,但储能才是最赚钱的。 但我们也想提醒业界,目前储能过热,产能严重过剩,好公司坏公司多,价格内卷过度,为未来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风险。 我们呼吁大家仍然与有一定产业规模和研发实力的企业合作,关注合作伙伴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
第三,“走出去”是普遍需要。 当生产力蓬勃发展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和更大的市场。 中国的“三新出口”是光伏、电池和新能源汽车。 都是新能源产品,风力发电机、储能等也将很快被纳入其中。 近十几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风电开发企业都曾尝试走出国门,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是很成功,大部分项目都“交了学费”。 如今,可以说,中国风电产业走出国门已“万事俱备,恰逢其时”。 一是产品硬实力和竞争力提升。 大型化、智能化海陆产品走在世界前列。 度电成本优势突出,“走出去”成为现实。 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海上机组在中国,世界上最长的叶片在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变速箱主轴承在中国,世界上最高的塔也在中国。 我国制造的风电机组产品成本仅为国外的一半,2020年和2021年一度制约海上发展的核心零部件主轴承国产化大幅提升。 其次,市场需要更多不同的市场来对冲价格上涨、消化产能。 目前一台千瓦风力发电机的价格在中国约为200美元,在中东和北非、印度、拉丁美洲约为400美元,在拉丁美洲约为600美元。 地区价格和利润差别很大。 三是融入全球供应链,确保未来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内产业链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风电产业不断走向全球化、高端化发展,中国风电必须肩负起全球风电发展的重任。 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还要考虑未来几年全球风电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人才国际化、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需要。 、服务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发展,风电未来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跨领域技术和人才,需要来自全球各行业的精英来使用; 五是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田庆军认为,基于上述判断,未来新能源行业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新能源+化工成为主流方向。 今年国内风电、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2.5亿千瓦。 电网短期内无法吸纳如此多增量绿色电力。 新能源亟需突破互联网天花板。 出路在哪里? 成本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新能源每度电成本快速下降,风电、光伏水电解制氢的成本竞争力显现。 根据绿氢的特点衍生出三大应用场景——新型化工、长期储能、深度脱水。 碳将成为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全国近300个千亿投资的绿氢项目来看,化工行业对绿氢的需求最大、技术路线最成熟、应用场景最广泛。 在碳成本的支撑下,绿色化学品将成为行业的追求。 新目标。 先说新能源+新化工。 未来,买得起甚至廉价的绿氢将取代灰氢,成为主流氢源,传统化工、焦化钢铁、农用化肥等“绿色”化工产业将大规模发展。 预计2030年碳达峰后,绿色化学品对绿氢的年需求量将超过1亿吨; 再来说新能源+长期储能。 随着每度电成本大幅下降,绿氢及其衍生品可充分释放氢能远距离、长期储能的优势,开辟万亿规模新产业,助力新能源克服了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缺点。 氢储能反馈的新能源将彻底打破电网消纳的约束,进入新的黄金时代; 最后,新能源+深度脱碳。 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例,全球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占比近15%,其中飞机、船舶、卡车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占比不足10%,而它们贡献了90%以上的碳排放量。 脱碳的唯一途径是绿色燃料。 道路零碳氢燃料,以及由负担得起的绿氢衍生的绿色氨、绿色酒精和绿色航空燃料是最佳选择。 “电动小型+氢动力大型”将是人类未来的交通形态。 预计这一拐点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
二是零碳汇聚产业力量。 全行业脱碳,助推新能源发展。 从全球贸易角度来看,欧洲碳关税对各行各业的脱碳提出了成本要求。 按无免费配额计算,考虑间接排放,以及欧盟80欧元/吨碳价和中国80元/吨碳价,出口欧盟粗钢成本将增加超过每吨1000元,原铝成本每吨将增加7000元以上。 绿色电力替代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碳关税降低方式之一;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ESG已成为全球投资投资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监管变化和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要求各行各业关注自身的绿色形象。 截至目前,标普500指数中超过95%的公司以及中国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发布或披露ESG相关报告。 我们身边的许多能源、服装、餐饮、消费品等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开始自愿发布碳中和报告,通过使用绿色电力或购买绿色证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从电力市场来看,工商业电价居高不下,导致各行各业纷纷就近选择廉价绿色电力。 2021年起,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开始超过集中式光伏发电。 随着今年10月分布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证全面豁免,分布式风电装机容量也将迎来大幅增长。 目前,山东省已全面放开分布式风电发展,预计全国全面放开即将到来。
三是新能源带动新产业。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工业革命。 与以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革命相比,新能源具有绿色、廉价、平等的独特特点,将加速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 质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随着新型电力体系建设的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扎实,零碳工业园区将成为新兴产业的摇篮。 通过零碳产业园,将新能源的生产与使用结合起来,在产业园内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催生绿色产业新业态; 通过零碳工业园区,绿色能源体系还可以有效叠加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基于新能源即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