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电力是能源供需双方实现碳减排的中心环节。 受宏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电能替代等因素影响,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空间较大,近中期增速较快。 同时,电力产业链通过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动能源经济升级。
在近日召开的“能源电力‘双碳’转型路径成果发布暨电力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研究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电力体系对垂直行业的带动范围和能力不断增强,在低碳电力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更加稳定、安全的电力系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未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缓解电力低碳转型的成本。
产业链投资是前10年近3倍
在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新能源体系等多重战略叠加下,电力工业功能不断拓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地位不断提升。 新型电力体系建设高度依赖技术突破。 相应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将为经济升级提供新动力,动力产业属性不断强化。
“电力产业链未来将会有非常大规模的投资需求。” 国网能源院能源战略规划院高级研究员付冠军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电力行业年投资需求预计高于“十二五”五年计划”。 “十三五”期间增长2-3倍。 电力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新增电力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可达8%以上。 新能源每投资100亿元,可为GDP贡献约80亿元。 电力产业已从目前的化石能源基础,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 电力全产业链呈现出储能、电动汽车、综合能源、碳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将呈现延伸趋势。”
近期发布的《中国能源电力碳峰值碳中和路径及主要问题分析》(以下简称《报告》)也显示,未来电力系统将不断扩大带动垂直行业范围,电力工业将从提供电能产品开始扩展。 涉及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和行业重塑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电力产业链的发展需要投资。 投资成本向产业链传导的过程,会带来整个产业链成本的上升。 因此,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发展战略。 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导入期,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合理监管,加强原始创新引导,通过技术突破寻求成本降低空间; 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应实施完善的监管措施,确保电力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经济账需要算
实现电力安全、低碳、经济转型,将带来全产业链成本上升。 《报告》显示,由于新能源系统成本增加,近中期内供电成本将出现波动上升。 测算显示,新能源渗透率超过15%后,系统成本进入快速增长的临界点。 预计2030年供电成本较2020年增长18%-20%; 长期“双碳”改造成本与电力系统脱碳程度呈正相关,预计2060年电力系统实现负排放成本将比零碳高17%左右排放情景。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电力行业要实现低碳转型,必须算好经济账。 “电价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能源消费的负担,还需要在拉动节能减排、鼓励新能源消费方面发挥杠杆作用。” 国网能源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研究员龚一顺告诉记者,当前能源转型总体成本快速上升,但缺乏有效渠道,不利于低谷平稳持续发展。电力行业碳转型。
完善市场机制
面对电力低碳转型的高昂成本,业内专家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转型路径,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在电力低碳转型初期,应制定适当的支持政策,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加强对原始技术创新的引导,通过技术突破寻找降低成本的空间。
“缓解电力低碳转型成本,公平、及时是要求,价格机制是途径,有效的市场与有作为的政府相结合是手段。” 龚宜春表示,通过健全的价格机制,形成科学反映供需关系的合理电价。 ,有助于缓解电力低碳转型的发展成本。 在有效市场方面,设计市场机制时,要统筹考虑并有效疏导转型过程中涉及的电力平衡、容量保障、应急备份等服务成本。 对于有为的政府来说,政策措施的推出必须有节奏、有进有退。 “以风电、光伏为例,从补贴鼓励发展,到减少补贴、平价新增机组,再到推动进入市场实现有效配置,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在不同的阶段。”
国网能源研究院管理咨询所管理创新研究室主任刘进表示,电力市场和碳市场(以下简称“电碳”)是主要的市场机制。 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碳减排至关重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电力与碳市场协同应重点关注四个重点:统筹考虑火电功能定位,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促进碳价和电价有效传导,合理分摊碳减排成本; 推动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绿色证书交易对接; 建立绿色电力追溯认证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碳交易过程中,碳价格间接影响电力交易价格,并体现在供电成本上。建议建立碳成本传导配套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征收碳成本电力行业并推高终端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