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9,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众所周知,我国光伏产业已经称霸全球。 按照目前的绝对领先优势,不会有后继者,何必继续追求“高质量发展”呢?
相反,我国光伏产业一直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惧怕短期的起伏,更不惧怕未来的发展趋势。
01
技术迭代前所未有
如果光伏产业还得担心高质量发展,那么其他很多产业就永远无法崛起。
技术创新是任何产业特别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内光伏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当我们还沉浸在PERC电池的技术红利中时,N型已经席卷而来,异质结电池更是令人瞩目。 在与异质结的战斗仍在继续的同时,BC电池、钙钛矿等技术路线已经跃跃欲试。
光伏技术创新,百花齐放,势头生生不息。
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方面,隆基、晶科等行业巨头不断打破世界纪录,推动不同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成为行业内的一件大事。
这种创新速度和频率在光伏行业是典型的“优等生”,在其他行业是罕见的。 其“高品质”的特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02
资本周期是客观规律
近期,对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加上IPO引发的资金紧张以及再融资政策调整,引发了人们对光伏行业发展的担忧。
事实上,对于光伏行业的前辈来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笔者此前曾说过:光伏产业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是技术迭代的长期驱动力,二是产能或资本的短期驱动力,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呈现螺旋上升的特征。
周期盛衰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宏观经济是有周期的,更何况光伏行业。 周期性调整是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是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的。 更多的是评估形势并理性应对。
近日,通威股份刘汉元先生表示,目前的产能过剩将在短时间内迎来新的平衡。 无需过于担心。 市场就交给市场,政府可以适当引导来应对这场所谓的产能过剩危机。
因此,周期不应引起争议。
更理性地说,投资总是有风险的。 有些人赚钱,有些人赔钱。 股票市场如此,股权投资如此,企业项目投资、科技投资或固定资产投资亦如此。 无论如何,没有理由赚钱。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客观规律。
那些曾经倒下的光伏巨头,无一不忽视周期规律,把产能的短期优势看成长期优势,把战术竞争力看成战略竞争力。 最终还是很难挽回。
03
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警惕。
光伏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任由市场主导,在全球竞争和周期性跳动中持续增长,必然会高质量发展。
值得警惕的是非市场干预或自以为市场化的参与。
无论是政府资源、地方平台资源,还是资本市场资源,都应该引导到更具创新性、领先性的领域,而不是引导到效率低下、重复性的领域,特别是无意义的同质化产能。 。
行业发展永远是由好钱引领的。
低效领域投资越多,反向作用力越大,周期调整时间越长,对行业良性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持久。
也就是说,劣币的威力越大,良币的推进就越慢,对行业的危害也就越深。 极端情况下,如果劣币的威力太大,行业甚至可能长期陷入低质量发展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事实上,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大力“整合”却损害了“专业化”。 “一体化”更多的是资本或产能的粗放竞争,而非技术创新实力的竞争,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限。 如果“融合”无休止地发展,势必将行业拖入长期低质量发展的泥潭。
所以,周期性调整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非市场因素导致周期性调整时间过长、调整深度过大,不仅损害行业质量,而且浪费社会资源。
庆幸的是,“一体化”趋势似乎得到遏制,“专业化”有望回归主旋律,周期性调整正在加速回归平衡。 近期,我们也看到光伏巨头们再次来到了合作签约桌上。 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体现。 相信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