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能源+气象”融合发展已势不可挡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广告3宽

“能源+气象”,跨界破圈了!_“能源+气象”,跨界破圈了!_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为风险倍增器,将加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挑战。” 在日前举行的2023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能源与气象融合主题论坛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晁清晨提出,“未来气象部门要继续开展风电互补技术研发”。 、太阳能和水电以及极端气象灾害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评估,不断完善国家新能源气候预测业务体系。”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专业化、量化的气象服务逐渐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支撑。 与会多位专家提出,能源领域各环节应更加关注可能出现的气象风险。 面向未来,能源与气象融合发展已势不可挡。

整合势在必行

晁庆臣指出,当前,气象对电力领域的影响呈现出全电力链路、全时间尺度、全地域覆盖的特点。 在未来能源、电力和气候系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电力系统的电源、电网、负荷存储基础设施与天气气候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交织。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烈频繁发生。 天气气候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挑战。 “双碳”目标下,随着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新型电力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能源电力系统与气象系统将深度融合。

从行业角度来看,气象条件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最关键的外部影响因素。 其影响范围不仅涵盖风、光等新能源,还影响电力传输乃至用电侧。 气象灾害对输变电设备产生负面影响。 损害、气象条件对输电能力的影响、电力负荷等都可能影响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

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卢学都在论坛上表示,电力设施是社会的生命线,极易受到极端天气的破坏,导致灾害进一步加剧,增加了电力设施的使用成本。救灾力度。 因此,从电力设施设计和建设阶段就考虑气候风险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对于确保电力设施在气候变化环境下的正常运行极为重要。

数字技术是关键

卢学都指出,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更强、更频繁,已逐渐成为新常态。 能源设施建设需要将气候风险和适应措施纳入项目设计和运营计划,避免气候风险发生时对能源设施造成损害。

“能源+气象”,跨界破圈了!_“能源+气象”,跨界破圈了!_

在此情况下,合理评估气候风险并实现预警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气候资料科学的深入应用也将变得更加关键。 卢学都表示:“目前,气候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通过完善数字技术在气候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在预防气候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将大有帮助。”

论坛上,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首席科学家水野惠美也强调了数据科学应用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看到了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种情况尤其使得气象数据在能源领域变得重要起来。 在供给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能会改变气候和供电系统的整体架构。 在使用方面,高温天气也影响着全球居民的生活。 如果能够将天气气候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分析能力和遥感连接起来,有望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更有效的管理。 数据的利用以及分析和预测将使能源系统更加高效。 可靠的。”

呼吁各方合作

能源与气象融合发展离不开跨界合作。 多位与会专家也强调,通过数据共享和不同行业组织的持续投入,能源与气象的融合发展将走得更远、更稳。

论坛上,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健强调,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与合作组织的合作交流是合作共赢的典范。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已将新能源气象服务纳入发展战略。 业界愿意走出传统领域,为未来新能源业务运营提供专业化、定制化、量化的服务。

水野惠美表示,目前能源领域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数据处理能力落后于当前的发展现状。 为此,建议行业组织和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尽快合作,利用各方科技专长推动技术发展。 还建议更多地利用好私营部门的数据,比如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来挖掘数据的潜力。 此外,还需要推动可持续投资,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以降低技术应用成本,提高数据可用性。 在提高数据应用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数据隐私保护,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广告3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