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当地时间11月13日,在受干旱影响的巴拿马运河上最新的100多艘货船拍卖中,来自日本的一家能源公司支付了397.5万美元的“插队费”,买下了一艘液化石油气运输船。 ,约人民币3000万元。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表示,拍卖中出价最高的通常是液化石油气或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从美国到亚洲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成本飙升是否会对本已疲软的市场产生影响还有待观察。
价格变化尚未确定,但在中国,一项聚焦天然气脱碳的实验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11月13日,我们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该集团组织的国内首例掺氢天然气管道放电喷射着火试验和封闭空间泄漏爆炸试验顺利实施。
填补了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掺氢放电爆炸验证试验空白,为长输天然气管道自主可控掺氢输送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利用在役天然气管道输送氢气一直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 但由于条件所限,如何混合、混合多少一直处于示范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
破纪录
此次测试打破了中国石油此前在宁夏银川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项目中实现最高掺氢率24%的记录。
国内天然气掺氢实验一直在进行。 今年年初,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面向实际居民用户的应用示范成功开展。
在国家电投开展的天然气混氢入户应用示范中,“绿色氢”与天然气混合,通过管道输送到社区20户居民家中。
4月16日,中国石油宣布,宁夏宁德天然气管道(长397公里)长距离输氢技术取得突破。 氢气比重逐步达到24%,整体运行稳定。 这一突破为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长距离氢能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
天然气加氢是在天然气中注入一定比例的氢气形成的混合气体(HCNG)。 加氢天然气通过天然气管道输送至终端用户,然后直接使用,或者氢气经纯化后单独使用。 。
掺氢天然气具有“纯净、高效、消耗、保护”的优点。
首先,它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输送大量氢气; 其次,作为输氢管道,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 还可以降低天然气利用过程的碳排放强度; 最后,在天然气中添加氢气是对天然气资源的有效补充。 ,可以保证供气安全。
据悉,本次试验是我国管道掺氢天然气爆炸最大规模的工业验证试验。
试验采用X65钢级、管径323.9毫米,排气立管高度5米,试验压力高达12兆帕,最大掺氢比例为30%。 模拟封闭空间结构参照燃气管道阀室构建。
“试验通过获取全尺度射流火焰辐射强度、封闭空间爆炸压力、火焰温度和长度等参数,揭示掺氢天然气的火焰传播和爆炸机理,确定管道输送最佳掺氢比例,为建设掺氢天然气管道奠定了基础,安全标准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撑。” 国家管网集团研究院新能源储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彭世耀说。
数据显示,按氢掺杂比例(体积比)10%~20%计算,预计2030年天然气管网将混入2.7×106~6.3×106t氢气; 按“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全生命周期成本(30元/公斤)计算,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80-1800亿元/年。
此次掺氢天然气爆炸试验将氢气比例提升至30%,为实现大规模氢能储存、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氢掺杂的前景
天然气管网注氢运输技术的概念于1972年提出。随着各国氢能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供应紧张。 各国相继开展天然气掺氢可行性研究和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工程建设。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氢国,幅员辽阔。 “能源金三角”内的风能、太阳能的消耗,借助氢能存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然而,氢气运输已成为“西气东输”的一大障碍。
目前,大规模储氢受到成本和基础设施的制约,氢能运输需要合适的管网系统。 解决风电弃光和基础设施成本的迫切需要一个接口。
天然气和氢气在运输、运输和使用上的相似特性可以为它们找到很多整合机会。 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输送天然气与氢气混合,可以节省巨额基础设施成本,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我国天然气掺氢产业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成熟的工程实践。 目前尚处于初步论证和测试阶段。 目前已有辽宁朝阳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山西晋城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河北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 张家口天然气加氢家用项目等
其中,辽宁朝阳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作为国内首个绿色掺氢天然气示范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投产,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碱液,生产10Nm3/h绿色氢,设计氢掺杂比例为3%-20%。 实际操作中,采用10%的氢气混合比例作为燃料。
2022年开始,国内天然气加氢项目热点发生了两个关键转变:从运输环节到应用环节、从民用领域到工业领域。
商业化进程加快。
长期以来,由于天然气掺氢的经济性尚未得到大规模验证且技术缺乏,因此对于天然气行业掺氢的标准一直存在分歧。
就在今年,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集团公司主编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加氢输送适应性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有限公司科学技术总院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正式启动。 管道输氢领域首个团体标准即将发布。
该标准的发布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合技术手段的推广,最终将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