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16,由天天资讯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联系客服!
1. 国际绿氢分类方法
(1)按来源分类,氢的色系复杂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通常以其颜色命名。 氢的颜色从灰色、蓝色、绿色逐渐增加到棕色、粉色、黄色、白色、青绿色等,相应的定义、优缺点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氢的颜色氢主要取决于一次能源的类型、制氢方法以及是否配备碳捕获装置。 不同颜色的氢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目前还没有一种氢源能够同时满足高经济性、绿色低碳、规模化三个条件。
表格1
(2)按照碳排放分类,各经济体标准建设进度不同。
近年来,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绿氢,相继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作为核心衡量指标,并给出了各自的绿氢定义。 其中,欧洲进展最快,定义了4种氢用于自愿氢认证、碳交易、可持续投资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碳排放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氢碳排放基准(6./kgH2)、可再生氢(4./kgH2)、可再生燃料氢(3./kgH2)、可持续氢(/kgH2)、绿色电力可再生燃料氢增加了来源要求。 美国绿氢分类方法较为简单,定义清洁氢(/kgH2),主要服务于氢能产业的财政补贴。 日本在最新的氢能战略中也提出了低碳氢(3./kgH2)的定义,明确海外生产氢的碳排放必须覆盖包括长途运输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
(3)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碳排放为核心指标对氢进行分类。
按来源对氢进行分类更加直观且易于理解。 通过颜色的差异就可以知道工艺来源。 但技术开放性较差,无法动态调整。 锁定绿氢技术路线,不利于多种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 相比之下,按照碳排放量对氢能进行分类,技术路线更加开放,指标要求明确,更容易量化,适合与政策嵌套。 现阶段,中国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其核心也是碳排放指标。 基于此,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应以碳排放作为核心指标对氢进行分类,将绿氢与碳排放深度绑定,引导产业向“低碳”、“零碳”方向发展,助力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以及“1+N”政策体系的实施和推广。
2.我国氢分类方法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氢能分类方法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绿色氢能的官方定义。
从政策法规来看,我国《能源法》和《氢能、氢能及氢能系统术语》(GB/T 24499-2009)对氢能的定义较为宽泛,并没有对氢能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划分。 。 绿氢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和解释,对氢的来源、过程和碳排放进行详细区分。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唯一的氢分类方法是中国氢能联盟等提出的团体标准《低碳氢、清洁氢和可再生能源氢标准与评价》,该标准对低碳氢进行了定义。到碳排放。 (14./kgH2)、清洁氢(4./kgH2)和可再生氢(4./kgH2,由可再生能源生产)。
(二)绿氢范围不明确将延缓氢能产业发展
一方面,现阶段是绿氢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生产成本和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 绿氢缺乏明确的定义,会影响投资者对行业发展的信心,造成市场混乱,进而降低绿氢的价格。 绿氢的市场竞争力及推广效果。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和氢生产商对绿氢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例如,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 从政策角度来看,将有使用工业副产氢作为绿色氢的趋势,转型是为了提高其利用水平。 这与企业对绿氢的看法有些不同。 这可能导致补贴支持政策无法有效促进绿色氢能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从而影响氢能产业的发展。 发展速度。
(三)绿氢范围不明确将削弱氢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一方面,绿氢具有零碳或低碳排放的特点。 缺乏绿氢分类方法可能导致无法充分体现绿氢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影响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绿氢尚无明确的分类方法,难以区分绿氢与其他能源类型的碳减排效果。 这将导致碳减排进度评估出现错误,导致减排效果达不到预期。 此外,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能源合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缺乏绿氢分类方法可能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绿氢产业领域的合作,从而影响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的发展。 扮演的角色有影响。
三、对策建议
(1)开发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氢分类方法
建议以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为参考,结合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将碳排放量作为氢分级最重要的指标。 同时,应根据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因素,出台氢气动态分类方法的相关政策。 根据各阶段发展需求,明确氢能类别,为国内氢能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坚定企业投资绿色氢能赛道的决心和信心。
(2)明确各类制氢方式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
作为氢分类方法的核心指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至关重要。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明确煤炭制氢、工业副产品制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 全面准确掌握氢能产业碳排放数据,打好数据基础,支撑科学制定氢能分类方法。
(三)出台配套政策,加快绿氢制备及多元化应用
建议针对氢分类方法界定的绿氢类别,加快绿氢技术创新和推广,支持电解槽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开展绿氢应用示范大力发展绿色氢化工、氢冶金等工业领域,实施副产氢利用和利用效率提升产业行动计划。 此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可以合作,共同打造氢能产业创新平台,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